首页> 全词> 【古词】《伤寒论》原文及翻译

【古词】《伤寒论》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11-20 15:18:02

【古词】《伤寒论》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系统阐述外感热病诊疗理论,本文精选其序言部分,呈现原文、译文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中医 foundational 文献的精髓。

原文

《伤寒杂病论·序》
汉·张仲景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
望齐侯之色,
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
曾不留神医药,
精究方术,
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
以养其生。

译文

每当读到秦越人救治虢国太子的医案,
观察齐桓公面色而预判病情的记载,
总是由衷赞叹他们卓越的医术。

感慨现今世间读书人,
竟不重视医药研究,
不深入探究治病方法,
既不能为君亲解除病痛,
也无法救助贫苦百姓,
甚至连自身健康都难以保全,
更谈不上修身养性。

注释

越人入虢:指扁鹊救治虢国太子典故,典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望齐侯之色:扁鹊通过观察齐桓公面色变化判断病情发展

才秀:才能出众,此处特指诊断技艺

方术:原指道术,此处指治病方法

厄(è):困苦危难

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战乱频发,疫病横行,张仲景家族二百余人十年间死亡三分之二,其中七成死于伤寒。建安年间,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仍坚持坐堂行医,将临床经验整理成《伤寒杂病论》。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对比手法,先赞古医风范,再批时人轻医

2. 语言特色:四言为主间杂长句,保留汉代散文的质朴风格

3. 思想内涵:提出"上疗君亲,下救贫贱"的医德观,确立中医社会责任意识

4. 艺术表现:用典精准,"望色""入虢"二典浓缩诊断学精髓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序言以双重历史典故开篇,展现出张仲景对医学传统的深刻理解。扁鹊的两个著名医案不仅是技术示范,更构建起"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框架。作者将古今医者的社会责任感作强烈对比,其中"上疗君亲"体现儒家伦理,"下救贫贱"彰显仁爱精神,这种分层表述形成了完整的医德体系。四言句式与散文句法的交替使用,既保持庄严感又避免呆板。

范文二

文本在批评时弊时显示出独特的建构性思维。张仲景并非简单指责,而是通过"不留神-不精究-不能疗"的逻辑链条,揭示轻视医药导致的连锁后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以保身长全"的表述,将医者的自我保健纳入职业伦理范畴,这种 reflexivity 在公元三世纪的医学文献中极为超前。结尾"养其生"三字暗合《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完成从治病到防病的理论闭环。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虢(guó)、厄(è)、慨(kǎi)然

2. 文学常识:中国首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医学专著

3. 知识要点:张仲景被尊为"医圣",确立六经辨证体系

4. 意象解析:"望色"象征中医望诊技术,"入虢"代表急救医术

5. 思想内核:体现"医乃仁术"的儒家医学伦理观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才秀:__________

(2)方术:__________

答案:

(1)才能出众

(2)治病方法

二、主旨理解

题目:序言通过古今对比表达了什么核心观点?

答案:批评当时知识分子忽视医学研究,强调医者应具备救治各阶层、维护自身健康的全面责任。

三、典故分析

题目:"越人入虢之诊"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以扁鹊成功救治案例树立医术典范,为后文批评时人提供参照标准,增强论证说服力。

四、思想评价

题目:如何理解"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体现的医学伦理?

答案:展现不分贵贱的普救思想,将家庭孝道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形成具有儒家特色的医德规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