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词> 【古词】《针灸甲乙经》原文及翻译

【古词】《针灸甲乙经》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11-20 15:18:02

《针灸甲乙经》原文及翻译:皇甫谧的医学经典解读

《针灸甲乙经》作为魏晋时期皇甫谧编纂的医学集大成之作,系统总结了秦汉以前的针灸理论。本文通过原文与白话对照、逐句注释及深度解析,揭示这部中医经典的技术精髓与哲学内涵。

原文

《针灸甲乙经·卷三》节选

皇甫谧

凡刺之要,在于知调气。

气积于胃,以通营卫。

各行其道,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译文

针刺治疗的关键,在于懂得调节气机。

水谷之气积聚于胃腑,由此贯通营卫二气。

营卫各行其经脉通道,若逆气上冲,会导致脉象盛满而形体消瘦。

注释

【刺】指针刺疗法,读作cì。

【调气】调节人体气机运行,体现中医"气为血帅"的理论。

【营卫】营气(yíng)与卫气(wèi),分别主营养与防御功能。

【满脉去形】脉象充盈但形体消瘦,描述气血逆乱的病理状态。

创作背景

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皇甫谧目睹民众疾苦,结合《素问》《针经》等典籍,历时二十余载编成此书。当时玄学盛行,但其坚持实证医学道路,书中记载349个穴位,奠定针灸学体系。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总-分"论述,先提出调气总纲,再分述营卫运行规律。

2. 语言特色:四言句式凝练精确,"积""通""行"等动词具动态表现力。

3. 医学思想:强调人体整体观,体现"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念。

4. 历史价值:首次系统规范针灸操作,影响朝鲜《医方类聚》等海外医典。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针灸甲乙经》的文本呈现典型医学话语特征。四字句式如"气积于胃"既符合古汉语韵律,又精准描述生理过程。作者通过"通""行"等动词构建动态模型,将抽象的经络理论可视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满脉去形"的辩证表述,短短四字即揭示气血失衡的典型症状,这种凝练表达源自长期临床观察。从文化视角看,文中"营卫"概念将军事术语医学化,反映古代"人身小宇宙"的哲学认知。

范文二

这部医典暗含深刻的方法论启示。皇甫谧提出"凡刺之要,在于知调气"的命题,实际建立了以气机调控为核心的诊疗范式。与同期玄学清谈不同,其论述始终紧扣解剖实证,如明确指出厥气"上行"的病理路径。书中将胃腑视为气机枢纽的观点,早于现代医学的消化-神经调节理论千余年。这种既重实践经验又具理论高度的写作方式,使《甲乙经》超越技术手册层面,成为展现魏晋科学思维的重要标本。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厥(jué)、营(yíng)、卫(wèi)、脉(mài)

2. 文学常识:中国现存最早针灸专著,成书于公元256年

3. 核心理论:营卫学说、经络系统、调气原则

4. 意象解析:"满脉去形"象征气血失调的危重状态

5. 历史影响:唐代列为太医署教材,流传至日本、波斯等地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调气:__________

(2)厥气:__________

答案:

(1)调节人体气机运行

(2)上逆不顺之气

解析:需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理解专业术语。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各行其道"描述了什么生理现象?

答案:描述营卫二气在各自经脉中有序运行的状态。

解析:此句为正常生理状态的对照描写,反衬后文病理变化。

三、比较鉴赏

题目:《甲乙经》与《黄帝内经》在论述营卫学说时有何差异?

答案:《内经》侧重理论构建,《甲乙经》更注重临床操作规范,如明确针刺深度与禁忌。

解析:体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满脉去形"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脉象与形体的矛盾状态,生动表现气血逆乱的典型症状,具有诊断学价值。

解析:四字短语浓缩临床经验,体现中医"司外揣内"的思维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