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词> 【古词】《难经》原文及翻译

【古词】《难经》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11-20 15:18:02

【古词】《难经》原文及翻译

《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所作,内容以问答形式阐述中医理论难点。本文整理其核心篇章原文及白话译文,并附创作背景、逐句注释与艺术解析,帮助读者理解中医典籍的哲学内涵与文学价值。

原文

《难经·一难》

(传)扁鹊

曰:十二经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

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

手太阴之脉动也。

译文

问:人体十二经脉都有搏动的部位,

为何单独选取手腕寸口脉,来判断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

答:寸口是经脉气血汇聚之处,

属于手太阴肺经的搏动位置。

注释

十二经:中医基础概念,指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主干经脉。

寸口(cùn kǒu):桡动脉腕部搏动处,中医诊脉核心部位。

手太阴之脉:肺经别称,中医认为肺朝百脉,故寸口可反映全身状态。

艺术表现:采用经典问答体,以"何谓也""然"构成逻辑闭环,体现先秦医学的思辨特征。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医疗实践积累丰富,但理论体系尚未统一。《难经》通过81组问答,系统解释《黄帝内经》未明之处。作者托名扁鹊,实际可能成书于汉代,反映秦汉之际中医理论的整合过程。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问答体层层递进,先设临床疑问,再以经脉理论作答。

2. 语言风格:句式短促有力,"独取""大会"等词凸显诊断要点的权威性。

3. 思想内涵:确立"寸口诊法"的经典地位,体现中医"以简驭繁"的整体观。

4. 历史价值:为脉诊标准化奠定基础,影响后世《脉经》等专著。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难经》开篇即展现中医诊断学的精妙。十二经如江河纵横,作者却单取寸口一脉为观测点,恰似天文家以北极定星位。这种"执一御万"的思维,既受先秦道家思想影响,又包含实践智慧。手太阴肺经被喻为"脉之大会",暗含"肺主气"的生理观,短短四句问答中,医学理论与哲学思维已浑然一体。

范文二

文本的文学价值常被其医学光芒掩盖。问答体本身具有戏剧张力,"何谓也"的疑问与"然"的斩钉截铁,构成类似《论语》的对话美学。更值得注意的是"死生吉凶"四字,将冷静的脉诊赋予了人文关怀。汉代纬书《河图》称"圣人视脉知吉凶",《难经》将此神秘表述转化为可操作的诊断规范,完成从巫术到科学的语言转换。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寸口(cùn kǒu)、手太阴(shǒu tài yīn)、大会(dà huì)

文学常识:《难经》与《内经》《伤寒论》并称中医三大经典,托名扁鹊实为汉代集体创作

核心理论:寸口诊法原理、十二经脉系统、肺朝百脉学说

意象解析:"脉之大会"比喻将人体比作诸侯朝觐,体现秦汉政治哲学对医学的影响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大会:__________

(2)决:__________

答案:

(1)气血汇聚之处

(2)判断

解析:"大会"为经脉术语,不可作现代会议解;"决"在医籍中多指诊断判定。

二、主旨理解

题目:"独取寸口"反映了怎样的中医思想?

答案:体现中医"见微知著"的诊断思维,通过局部观察把握整体状态,符合"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

解析:需结合"肺朝百脉"理论作答,强调系统论而非孤立分析。

三、比较鉴赏

题目:《难经》与《黄帝内经》在表述方式上有何差异?

答案:《内经》多直接论述,《难经》采用问答体;《内经》侧重整体理论,《难经》专攻临床难点。

解析:两书共同构成中医理论框架,但《难经》更具问题导向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脉之大会"的修辞效果。

答案:政治隐喻手法,将生理现象比拟为诸侯朝会,既形象说明寸口脉的重要性,又折射秦汉中央集权思想。

解析:中医语言常借用社会形态解释人体,需注意历史语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