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词】《后汉书》经典选段解读:班固《咏史》的史学笔法与诗性表达
班固《咏史》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以《后汉书》史家视角浓缩秦穆公殉葬事件,展现史学家的道德批判与诗性智慧。本文提供原文校勘、白话翻译及多维解读。
原文
《咏史》
汉·班固
三良殉秦穆,
骨肉委尘泥。
临穴呼苍天,
涕下如绠縻。
人生各有志,
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痛,
心亦有所施。
译文
三位贤臣为秦穆公殉葬,
血肉之躯化作墓中尘土。
面对墓穴呼喊苍天,
泪水如绳索般连绵不绝。
人生本有各自的志向,
终究不会因此改变。
明知埋葬身躯的痛苦,
内心仍坚持自己的选择。
注释
三良:指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针虎(zhēn hǔ),秦穆公以活人殉葬的受害者
绠縻(gěng mí):汲水用的绳索,此处喻泪流不断
委尘泥:化用《楚辞·九叹》"委尘泥而蒙耻",强调生命沦丧
临穴:典出《诗经·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强化死亡现场的恐怖
创作背景
东汉永元四年(92年),班固因窦宪案牵连下狱。狱中反思史学著作中的人道主义命题,借《诗经·秦风·黄鸟》记载的殉葬事件,完成这首兼具史识与诗性的作品。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四句白描殉葬场景,后四句转入心理剖析,形成史实与议论的二元结构
2. 语言创新:突破汉代四言诗传统,开创五言新体,"涕下如绠縻"的比喻极具视觉冲击
3. 思想张力:既批判殉葬制度的残酷,又尊重个体的自主选择,体现史家的辩证思维
4. 艺术突破:将《左传》"三良不殉"的史学争议,转化为诗歌的情感冲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班固以史笔写诗,赋予《咏史》独特的叙事密度。"骨肉委尘泥"五字凝练了《史记·秦本纪》三百余字的记载,而"临穴呼苍天"的戏剧性场景,较之《诗经·黄鸟》的集体叙事更突出个体悲剧。这种诗史互证的写法,使作品兼具文献价值与艺术感染力。
范文二
诗中存在双重伦理困境:表层是暴政对生命的摧残,深层是士人面对强权的精神抉择。"终不为此移"的宣言,实为班固对自身处境的隐喻。当作者在狱中面临生死考验时,通过歌颂三良的操守,完成了知识分子的人格自证。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中国咏史诗源流、五言诗发展脉络
2. 关键字词:殉(xùn)、绠縻(gěng mí)、委(弃置)
3. 意象分析:"尘泥"象征生命沦丧,"苍天"代表终极审判
4. 诗史关系:如何用诗歌重构历史事件
5. 比较阅读:与曹植《三良诗》、王粲《咏史》的差异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委尘泥:__________
(2)绠縻:__________
答案:
(1)弃置在泥土中
(2)比喻泪水连绵不断
二、主旨理解
题目:"人生各有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历史观?
答案:既批判殉葬制度违背人道,又承认个体选择的价值,体现辩证史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咏史》与《秦风·黄鸟》的情感差异
答案:诗经侧重集体哀悼,班固诗突出个体心理挣扎,后者更具人文关怀。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临穴呼苍天"的艺术效果
答案:通过特写镜头般的场景刻画,将史书中的客观记载转化为震撼人心的悲剧画面。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本诗理解知识分子的人格困境?
答案示例:在权力与道德的冲突中,"终不为此移"体现了士人坚守精神独立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