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文言文】《活板》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活板》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11-20 16:03:15

文言文《活板》原文及翻译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活板》一文,系统记载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展现了古代科技智慧。本文通过原文、译文及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这一重大发明的技术细节与历史价值。

原文

《活板》

宋·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译文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尚未大规模使用。

从冯道开始印刷五经,之后的典籍都用雕版。

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其方法:用黏土刻字,薄如铜钱边缘,每字一印,火烧加固。

先放铁板,涂上松脂、蜡和纸灰混合物。

印刷时,将铁框放铁板上,排满字印。

烘烤使药物熔化,用平板按压,字面平整如磨刀石。

注释

【板印】指雕版印刷。"板"通"版"。

【冯瀛王】即五代冯道,首倡官府刻印儒家经典。

【钱唇】铜钱边缘,比喻字印厚度。

【药】指松脂、蜡等粘合材料。

艺术表现:以"薄如钱唇""平如砥"等比喻,将抽象技术具象化。

创作背景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社会经济繁荣催生文化需求。沈括任司天监时接触大量科技实践,在《梦溪笔谈》中专列"技艺"门类记载活字印刷术,体现宋代文人重视实用技术的风尚。

作品解析

1. 结构逻辑:按"历史沿革—发明者—制作流程—操作步骤"顺序说明,符合科技说明文规范。

2. 语言特色:动词"刻""布""炀""按"串联工艺流程,体现技术文本的精确性。

3. 思想价值:突破"君子不器"传统,真实记录工匠智慧,具有科技史料价值。

4. 艺术手法:通过"密布""平如砥"等细节描写,使复杂工艺可视化。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活板》以不足二百字完整呈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历程与技术要点。沈括摒弃文学修饰,用"其法"领起说明段落,通过"刻字—排版—烘烤—按压"四步操作流程,构建起严密的技术叙事框架。文中"薄如钱唇"的比喻,既符合工匠的日常经验,又使抽象工艺获得形象参照,这种将高端技术平民化的表达策略,恰与毕昇"布衣"身份形成巧妙呼应。

范文二

沈括在记载活字印刷术时,暗含对技术演进规律的洞察。"唐人尚未盛为之"到"皆为板本"的转折,揭示技术普及的阶段性特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详载松脂、蜡等辅料配比,却未过度神化发明过程,这种对技术细节的忠实记录,既体现宋代实证精神,也暗示任何重大发明都源于对日常材料的创造性运用。这种"道在器中"的书写方式,比单纯歌颂发明更有思想深度。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注音】

炀(yáng):烘烤

砥(dǐ):磨刀石

【文学常识】

1. 沈括:北宋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 活字印刷术早于古登堡400年,2010年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

【知识要点】

1. 活板三大优势:字印可重复使用、排版灵活、效率高于雕版

2. "药稍熔"体现温度控制技术

【意象分析】

"钱唇"意象:以常见物比拟专业工艺,体现宋代科技文本的通俗化倾向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皆为板本:__________

(2)持就火炀之:__________

答案:

(1)雕版印本

(2)靠近火源烘烤

解析:"板本"特指雕版印刷品,"炀"需结合工艺流程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概括活字印刷术的核心创新点。

答案:实现单字组合排版,突破雕版固定印版的限制。

解析:需抓住"每字为一印""密布字印"等关键技术描述。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活板》与《天工开物》的技术记载风格差异。

答案:《活板》侧重操作流程,《天工开物》常附原理图解;前者文字简练,后者图文并茂。

解析:注意不同时代科技文献的表述特征。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字平如砥"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磨刀石比喻字面平整度,化抽象技术参数为具体感官体验。

解析:技术文本中的文学化表达值得关注。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活字印刷术,谈古代发明对现代创新的启示。

答案示例:毕昇突破雕版思维局限,启示创新需打破固有模式;胶泥字印的选材,说明创新往往源于对常见材料的重新认识。

解析:历史科技案例的现实意义是常考角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