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言文> 【古文】《陋室铭》原文(刘禹锡)

【古文】《陋室铭》原文(刘禹锡)

时间:2025-11-20 16:03:15

【古文】《陋室铭》原文(刘禹锡)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经典散文,通过描绘简陋居所,展现作者高洁傲岸的品格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文包含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内核与艺术价值。

原文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耸,有仙人居住就会闻名。

水不在于深邃,有蛟龙潜藏就会显灵。

这虽是简陋屋舍,因我的德行而芬芳。

青苔蔓延台阶碧绿,草色透过竹帘青青。

谈笑往来皆是博学之士,没有粗鄙庸人。

可以弹奏素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音乐扰乱清听,没有公文劳累身心。

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似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曾说:这有何简陋?

注释

【德馨】德行如香气远播。馨(xīn),香气。

【鸿儒】大学者。鸿,大;儒,学者。

【白丁】平民,此处指无学识者。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唐代贵族抄经习俗。

【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的草庐,象征淡泊。

【子云亭】扬雄(字子云)在成都著《太玄》的玄亭,喻清贫治学。

末句引用《论语·子罕》孔子赞颜回居陋巷不改其乐。

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朗州司马,后调任和州刺史时当地官员故意安排三间斗室。此文作于此时,表面写居所,实为对权势者的精神反击。唐代文人常以"铭"文体自警,此文突破传统,成为人格宣言。

作品解析

一、结构精巧。前四句类比起兴,中间具体描写陋室生活,结尾用典收束,形成"比-赋-兴"三重结构。

二、语言双关。"苔痕""草色"既是实景,又暗喻政治边缘处境;"素琴""金经"对照权贵的奢靡与自己的精神丰盈。

三、思想深刻。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强烈反差,提出"德为居所灵魂"的价值观,继承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儒家精神。

四、艺术特色。骈散结合,九组对句工整中有变化;用典自然,诸葛、扬雄、孔子三重呼应强化主题。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陋室铭》最动人处在于其精神辩证法。刘禹锡将政治挫折转化为审美体验,青苔台阶成为自然画卷,远离公文反得身心自由。这种"以贫为富"的思维转换,实为古代士大夫对抗现实困境的精神武器。文中"德馨"二字尤为关键,它使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形成逆差,最终达到"形陋而神华"的境界。

范文二

对比艺术是本文重要手法。开篇"山-水"与"仙-龙"的类比,暗示陋室虽小却蕴含大境界。中间"有-无"的反复对照,剥离物质表象直指本质。结尾用诸葛亮"躬耕南阳"与扬雄"草玄亭"的典故,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谱系。这种多重对比形成强大的张力场,使八十余字的短文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关于《陋室铭》的考试重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刘禹锡中唐诗人,"诗豪"之称;铭文为刻于器物或建筑的警戒性韵文。

二、关键字词:德馨(xīn)、鸿儒、白丁、金经、案牍(dú)。

三、典故出处:诸葛庐(《三国志》)、子云亭(《汉书》)、孔子语(《论语·子罕》)。

四、意象体系:山/水(自然)、琴/经(文化)、苔/草(时间),共同构建精神家园。

五、核心思想:安贫乐道的儒家操守,物质与精神的价值辩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惟吾德馨:__________

(2)案牍:__________

答案:

(1)德行美好芳香

(2)官府文书

解析:需结合唐代文人生活背景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何陋之有"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案:强调精神境界可以超越物质条件,体现作者虽处逆境仍坚守高洁品格的态度。

解析:此为全文文眼,需联系孔子原话及刘禹锡政治遭遇作答。

三、艺术特色

题目:分析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答案:通过"陋室"与"德馨"、"白丁"与"鸿儒"等对比,突出精神价值高于物质条件的主旨,增强说服力。

解析:需具体指出至少两组对比并说明效果。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陋室铭》观点看待现代物质生活?

答案示例: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更需注重精神修养,避免成为物质奴隶;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充实而非外部条件。

解析:需将古文思想与现代生活建立合理关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