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咏柳》原文与深度解析
本文全面解读盛唐诗人贺知章的咏物名篇《咏柳》,涵盖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比喻新巧、生机盎然的春日意境。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翠绿的玉石装扮成挺拔的柳树,
万千枝条垂下如同绿色丝带。
不知那纤细的柳叶是谁裁剪而出,
二月的春风恰似灵巧的剪刀。
注释
【碧玉】"碧"读bì,青绿色玉石,既喻柳叶色泽,又暗用乐府《碧玉歌》中少女意象。
【丝绦】"绦"读tāo,丝织衣带,比拟柳枝柔美之态。
【裁】拟人化动词,赋予春风人格化特征。
末句为千古名喻,将无形春风具象化为裁缝工具,体现盛唐诗人独特的想象力。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贺知章任太子宾客时期。唐代有立春"剪彩为柳"的宫廷习俗,诗人从民俗活动中获得灵感,结合自身对自然生命的敏锐观察,创作出这首咏物典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两句静态描摹,后两句动态设问,形成由实入虚的章法。
2. 语言艺术:连用"妆成""裁出"等拟人动词,使物象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3. 思想内涵:通过微小柳树展现宇宙造化的神奇,体现盛唐人对自然之美的发现能力。
4. 艺术创新:突破六朝咏物诗工笔细描的传统,开创"以巧思取胜"的新咏物范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碧玉"意象具有双重隐喻,既指柳叶青翠如宝石,又暗含"小家碧玉"的少女形象。这种复合比喻将植物特征与人文意象完美融合,使柳树同时具备自然美与人格美。第三句的设问转折尤为精妙,引发读者对造化之功的哲学思考,最终以"剪刀"这个日常器物作结,化抽象为具象,体现盛唐诗歌"即小见大"的典型特征。
范文二
贺知章将传统比兴手法推向新高度。全诗四句三层递进:首句总写柳树形态,次句细描枝条特征,后两句突发奇想探究生命本源。这种结构暗合"观察-思考-顿悟"的认知过程。尤其"裁"字的炼字功夫,既符合柳叶的纤薄特征,又暗合春季万物新生的时令特点。清代学者沈德潜评此诗"巧不伤雅",正是对其艺术分寸感的精准把握。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绦(tāo)、裁(cái)、似(sì)
【文学常识】贺知章为"吴中四士"之一,此诗代表盛唐咏物诗最高成就
【艺术手法】比喻新颖、拟人传神、设问点睛
【意象分析】"春风似剪刀"开创自然意象人格化表现先河
【哲理内涵】小中见大,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思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妆成"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装饰打扮,拟人化表现柳树鲜亮翠绿的外观
二、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妙处
答案:将无形春风具象化为裁缝工具,既表现柳叶的精致形态,又暗示自然造化的神奇力量,比喻新颖贴切。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李商隐《柳》艺术风格的差异
答案:贺诗明快清新,以巧思见长;李诗含蓄深沉,以寄托取胜。前者体现盛唐气象,后者反映晚唐风调。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不知细叶谁裁出"的哲学意味
答案:体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启发人们思考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质原因,适用于探讨现象与本质关系的论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