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蝉》原文和鉴赏
本文解析唐代诗人虞世南的咏物诗《蝉》,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揭示其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与高洁品格。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触须啜饮清露,
鸣声从稀疏的梧桐间流淌。
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远扬,
并非凭借秋风的传送。
注释
垂緌(ruí):蝉头部下垂的触须,状似冠缨。緌是系冠的带子,暗喻士大夫身份。
清露:纯净的露水,象征高洁品格。
流响:连绵的鸣叫声,体现声音的穿透力。
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古代传说凤凰栖梧桐,暗示环境清雅。
藉(jiè):依靠、凭借。
创作背景
虞世南由隋入唐,历任秘书监等职,深受唐太宗器重。此诗作于贞观年间,时人评价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兼备。诗人借蝉自喻,表达对自身品格的坚守。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状物,后两句议论,符合咏物诗"物-情-理"的三段式结构。
2. 语言:选用"清露""疏桐"等意象,营造清雅意境;"自远"与"非是"形成逻辑转折。
3. 思想:阐明人格力量重于客观条件的哲理,与王勃"不假良史之辞"异曲同工。
4. 艺术:拟人手法贯穿全篇,末句否定句式强化主题,比骆宾王《在狱咏蝉》更显从容。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垂緌饮清露"的细节描写极具象征性。蝉的触须如士大夫冠带,饮露行为暗合《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的高洁意象。诗人将自然物象与人文精神巧妙融合,使小小秋蝉承载了士人的精神追求。末二句以议论点睛,揭示内在修养决定影响力的深刻道理。
范文二
虞世南通过声学现象阐述人生哲理。梧桐的高耸与秋风的劲吹本是声音传播的物理条件,诗人却强调"居高"的主体作用。这种反常规的认知,实为对初唐选拔寒门士子制度的诗意呼应。相较于李商隐"本以高难饱"的牢骚,此诗展现出盛世文人的从容自信。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緌(ruí)、藉(jiè)、流响(liú xiǎng)
2. 文学常识:虞世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欧阳询、褚遂良并称初唐三大书法家
3. 艺术手法:托物言志、拟人修辞、意象叠加(蝉-露-桐-风)
4. 思想内涵:强调人格修养的重要性,体现儒家"内圣外王"思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垂緌:__________
(2)藉:__________
答案:
(1)蝉头部下垂的触须,喻指士大夫冠带
(2)依靠、凭借
二、主旨理解
问:"居高声自远"体现了怎样的哲理?
答:强调主体修养的决定性作用,品德高尚者自然能产生影响,无需依赖外部条件。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虞世南《蝉》与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情感差异
答案:虞诗从容自信,通过蝉喻示内在品格的力量;骆诗悲愤沉郁,借蝉表达"无人信高洁"的冤屈。前者体现盛世气象,后者反映个人困境。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流响出疏桐"的艺术表现
答:"流"字化听觉为视觉,表现鸣声的连绵悠长;"疏桐"营造清雅环境,与"清露"形成意象呼应,共同构建高洁的意境。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非是藉秋风"论证人才评价标准?
答案示例:说明真正的人才评价应注重其内在能力而非外部光环,批判社会上过分看重学历、背景等现象,强调"英雄不问出处"的用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