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咏鹅》原文和鉴赏
引导语:本文解析初唐诗人骆宾王七岁所作的童趣诗《咏鹅》,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背景分析,展现其朴素生动的语言艺术与童真视角。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
鹅儿啊,鹅儿啊,鹅儿啊,弯曲着脖子朝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鲜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注释
【曲项】弯曲的脖颈。"项"读xiàng,指颈部。
【向天歌】朝天鸣叫,拟人化描写鹅的欢快之态。
【红掌】鹅的红色脚蹼,与"白毛"形成色彩对比。
【拨清波】"拨"字生动表现鹅掌划水的动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骆宾王七岁客居义乌时。据《唐才子传》载,其父友人见池中白鹅戏水,命童子赋诗,骆宾王即兴吟诵此作,被誉为"神童之笔"。
作品解析
1. 结构:三句递进式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形,终观其动。
2. 语言:连用"鹅"字开篇,口语化表达充满童趣;"曲""浮""拨"等动词精准。
3. 艺术:白、绿、红三色对比鲜明,画面清新明丽。
4. 思想:以儿童视角捕捉自然生机,体现对生命本真的赞美。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童谣式小诗展现了惊人的观察力。三个"鹅"字连用模拟呼唤声,瞬间将读者带入情境。"曲项"的动态与"向天歌"的声响结合,赋予鹅拟人化的活泼形象。后两句通过色彩构图:白羽与绿波形成冷色调基底,红掌则如点睛之笔,使画面顿时鲜活。七龄童子能捕捉如此精妙的瞬间,足见唐代诗教浸润之深。
范文二
《咏鹅》的永恒魅力在于其未经雕琢的天真。全诗无一处用典,纯以白描取胜。"浮"字写鹅的轻盈体态,"拨"字显水的清澈流动,动词选择极具质感。更难得的是,诗人以平等视角观察禽鸟,不带成人世界的功利眼光。这种对自然生命的纯粹欢喜,正是盛唐气象的童年初声。
关于《咏鹅》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童蒙之作,现存最早咏物诗之一。
【重点字词】曲项(xiàng)、红掌(zhǎng)、拨(bō)清波。
【艺术手法】白描、色彩映衬(白/绿/红)、拟声词运用。
【意象意境】白鹅戏水图,清新明快的童趣意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曲项向天歌"中"曲项":
答案:弯曲的脖颈。
解析:需结合"向天歌"的动作理解形态特征。
二、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描写特点。
答案:色彩对比鲜明(白/绿/红),动词"浮""拨"准确生动,构成动态画面。
解析:抓住视觉元素与动作描写两个维度。
三、主旨理解
题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对白鹅的生动刻画,表现儿童对自然生命的喜爱与观察乐趣。
解析:需联系诗人创作年龄与诗歌的童真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