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和鉴赏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08-15 11:15:01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与深度解析

本文全面解读苏轼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包含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专业鉴赏,帮助读者掌握诗中自然意象的审美意蕴与哲理内涵。

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斜伸出两三枝初绽的桃花,

春江回暖的讯息总被野鸭最先感知。

蒌蒿已铺满河滩而芦笋才露嫩芽,

这恰是河豚逆流而上的最佳时令。

注释

【竹外句】"三两枝"以少总多,突出早春桃花的疏朗之美。

【春江句】"先知"运用拟人,体现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敏锐观察。

【蒌蒿(lóu hāo)】菊科植物,嫩茎可食,常作河豚料理配菜。

【河豚欲上】暗用梅尧臣《河豚》"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典故。

创作背景

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汴京见僧人惠崇《春江晚景图》所作。此时作者结束黄州贬谪,诗中"鸭先知"的机趣与"河豚欲上"的生机,暗含对政治气候转暖的隐喻。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四句分写岸、水、滩、潜四个空间层次,构成立体春景。

2. 语言艺术:"暖""知""短""欲"等动词赋予静物动态生命力。

3. 思想内涵:通过物候变化揭示认知规律——实践出真知。

4. 艺术手法:虚实相生,画中实景与诗人想象的河豚形成艺术张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春江水暖鸭先知"已成哲理名句。野鸭作为自然温度的体验者,隐喻着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苏轼将惠崇画作的二维空间延伸至时间维度,"欲上"二字激活了整个画面,使观者仿佛看见河豚在画外江水中溯游。这种艺术处理,展现了宋代文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学追求。

范文二

末句"河豚欲上"的饮食意象值得玩味。北宋士大夫嗜食河豚,欧阳修《六一诗话》载"梅圣俞家多作河豚羹"。苏轼将危险美味与春讯结合,既符合"蒌蒿芦芽"的配菜常识,又暗含对仕途风险的清醒认知。这种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诗性智慧的手法,正是苏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典型体现。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蒌蒿(lóu hāo)、芦芽(lú yá)、河豚(hé tún)

2. 文学常识:题画诗特征、苏轼"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3. 艺术手法:空间转换(由远及近)、通感运用("暖"触觉转"知"心理)

4. 核心意象:桃花(报春)、野鸭(先知者)、河豚(时令风物)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先知:__________

(2)欲:__________

答案:

(1)最先感知

(2)将要

二、主旨理解

问:"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怎样的哲理?

答:揭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强调直接经验比间接认知更可靠。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在描写春景上的异同

答案:同:都选取典型意象表现早春特征。异:杜诗重全景式铺陈,苏诗重细节发现;杜诗客观描绘,苏诗融入主观判断。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鸭先知"的意象,谈谈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理解

答案示例:就像野鸭必须亲身入水才能感知水温,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必须通过实践获得。这启示我们,在认知过程中要重视直接经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