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蝉》原文和鉴赏
李商隐的《蝉》以物喻人,借蝉鸣抒写高洁志向与孤寂心境,展现了晚唐士人的精神困境。本文包含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助读者理解诗中隐喻与艺术手法。
原文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本因栖高枝难得温饱,枉自悲鸣耗尽气力。
五更时鸣声渐稀欲绝,满树碧叶却冷漠无情。
官职卑微如桃梗漂泊,故园荒芜杂草已齐膝。
烦劳蝉鸣最催人警醒,我全家同样坚守清贫。
注释
高难饱:蝉栖高树吸风饮露,古人误以为其"难饱"。
恨费声:以拟人笔法写蝉鸣似含怨恨。
五更疏欲断:凌晨蝉声稀疏将止,暗喻诗人精力耗尽。
碧无情:树叶青翠却无回应,反衬蝉之孤独。
薄宦梗犹泛:用《战国策》桃梗人寓言,自比漂泊小官。
举家清:呼应首联"高难饱",表明清贫自守之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任盐铁推官时。当时牛李党争加剧,诗人因婚姻卷入政治漩涡,辗转于幕府卑职,诗中"薄宦梗泛"正是其仕途写照。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四句咏蝉,后四句抒怀,物我交融处转折自然。"高难饱"与"举家清"首尾呼应,形成闭环结构。
2. 语言艺术:炼字精准,"疏欲断"三字摹写蝉声衰竭之态;"碧无情"以色彩词作判断,开创冷色调拟人法。
3. 思想内涵:突破虞世南、骆宾王咏蝉窠臼,不强调"居高声远",而突出"高洁者孤危"的悲剧意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李商隐将蝉的物性特征与士人精神完美嫁接。首联"高难饱"暗含道德追求与现实困境的矛盾,蝉的"恨费声"实为诗人对命运的抗争。颈联"碧无情"堪称诗眼,既写蝉鸣无人理会,又隐喻政治冷漠。全诗以蝉喻人而不露痕迹,比兴手法达到化境。
范文二
诗中存在双重镜像:蝉与人、物与我相互映照。五更将晓的特定时间设定,使蝉鸣带上了末路英雄的悲壮感。"梗泛"典故的运用,将个人漂泊上升为士人群体的命运缩影。尾联"举家清"的宣言,在晚唐腐败政局中尤显铮铮风骨。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梗(gěng)泛、芜(wú)平
文学常识:咏物诗传统、晚唐牛李党争
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典故反用("碧无情"颠覆"绿叶扶持"传统)
意象体系:高树(清高)、五更(困厄)、碧叶(冷漠)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薄宦:__________
(2)举家清:__________
答案:
(1)卑微的官职
(2)全家坚守清贫
解析:"薄宦"需结合诗人仕途背景,"举家清"要联系"高难饱"的象征意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一树碧无情"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既写自然环境对蝉鸣的冷漠,又暗喻政治环境对才士的压制,表现诗人孤寂无援的处境。
解析:注意分析"碧无情"的双关性,需结合李商隐陷入党争的史实。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李商隐《蝉》与虞世南《蝉》的立意差异。
答案:虞诗"居高声自远"强调位高则名显,李诗"高难饱"揭示高洁者反遭困厄,体现晚唐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
解析:两诗同题而异趣,反映初唐与晚唐不同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