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蜂》原文和鉴赏
唐代诗人罗隐的咏物诗《蜂》,以蜜蜂为喻,讽刺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现实。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详细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原文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顶端,
所有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据。
它们采遍百花酿成蜂蜜后,
到底是为谁辛苦劳作?又为谁酿造甘甜?
注释
"不论平地与山尖":蜜蜂采蜜范围之广。"不论"强调无所不在。
"无限风光尽被占":"占"字暗含讽刺,表面写蜜蜂采蜜,实则影射剥削者掠夺劳动成果。
"采得百花成蜜后":双关语,既写蜜蜂采蜜过程,又暗喻劳动者创造财富。
"为谁辛苦为谁甜":点睛之笔,用反问句式揭示社会不公,体现诗人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动荡时期,屡试不第,长期身处社会底层。这首诗约作于其游历江南期间,目睹百姓辛勤劳作却生活困苦,借咏蜂抒发对社会现实的愤懑。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铺陈,后两句转折,形成强烈反差。末句反问收束全篇,发人深省。
2. 语言艺术:平实如话却字字千钧,"占""为谁"等词暗含锋芒,体现罗隐"俚俗中见深刻"的语言风格。
3. 思想内涵:突破传统咏物诗的比兴手法,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直接关联,具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4. 艺术手法:通篇采用拟人化描写,蜜蜂形象成为劳动者的象征,物我交融,寓意深刻。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罗隐《蜂》的批判精神体现在其独特的意象建构中。诗人将常见的采蜂场景转化为社会隐喻,"尽被占"三字看似客观描述,实则暗含对剥削者的控诉。末句双"为谁"的追问,打破传统咏物诗的含蓄表达,直接指向社会分配不公的核心问题。这种将自然观察与社会批判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使这首小诗在晚唐咏物诗中独树一帜。
范文二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多重解读空间。表面写蜜蜂的生存状态,深层可解读为农民、工匠等劳动者的生存困境。诗人巧妙运用"采蜜"与"酿蜜"的劳动过程,暗示价值创造与分配之间的深刻矛盾。明代诗评家胡震亨特别推崇此诗"以小见大"的功力,认为其"二十八字中含无限感慨",正是对其凝练艺术的高度评价。
关于《蜂》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罗隐为晚唐重要诗人,与皮日休、陆龟蒙并称"三罗",诗风犀利,多讽刺时政。
2. 关键字词:占(zhàn,占据)、为(wèi,介词表目的)、山尖(山顶)。
3. 艺术手法:拟人、双关、反问的综合运用。
4. 意象分析:蜜蜂象征劳动者,蜂蜜象征劳动成果,采蜜过程暗喻社会财富创造。
5. 思想主旨:揭露封建社会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现象。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尽被占:__________
(2)为谁:__________
答案:
(1)全部被占据
(2)为了什么人
解析:"占"字需结合讽刺意味理解,"为"需注意介词用法。
二、主旨理解
问:末句"为谁辛苦为谁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对劳动者艰辛付出却无法享受劳动成果的不平,以及对剥削制度的强烈愤慨。
解析:需从反问句式和双"为谁"的重复使用分析情感强度。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罗隐《蜂》与李绅《悯农》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关注劳动者命运,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不同点:《蜂》通篇用比兴,含蓄深刻;《悯农》直抒胸臆,语言质朴。《蜂》侧重社会分配问题,《悯农》突出劳动艰辛。
解析:需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差异。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句的艺术表现力。
答:这句通过"采""成"两个动词,凝练概括劳动全过程。"百花"与"蜜"形成数量与质量的对比,暗示劳动的价值转化。同时为下句的哲理追问作铺垫,体现诗句间的逻辑关联。
解析:需注意动词使用和意象转换的艺术效果。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蜂》的诗意分析现代社会中的分配问题?
答案示例:诗中所揭示的劳动价值与回报不对等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可用来探讨一线劳动者与资本收益者之间的关系,或反思某些行业中的分配不公现象。但需注意古今社会制度本质差异。
解析:古诗今用需把握精神实质,避免简单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