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关于立春的诗:从《诗经》到唐宋的经典篇章

关于立春的诗:从《诗经》到唐宋的经典篇章

时间:2025-09-19 09:00:03

关于立春的诗:从《诗经》到唐宋的经典篇章

立春的微风吹散冬日的残寒,大地悄然苏醒,古人的笔墨便如枝头新绿,在诗行间绽放生机。从《诗经》的质朴咏叹到唐宋的华彩篇章,立春的诗句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与文人雅士的感怀,成为跨越千年的时令密码。让我们循着这些经典诗篇,触摸春日的脉动与诗心的温度。

1、《豳风·七月》

《诗经》无名氏〔先秦〕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这首《豳风·七月》虽未直接提及立春,却是中国最早记载农事节令的诗歌之一。诗中"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描绘的正是一年农事之始,与立春时节的农耕准备相呼应。周人以十一月为岁首,"三之日"即指立春前后,农人开始修理农具,准备春耕。《诗经》以质朴的语言记录了先民对自然节律的敬畏,立春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节点,在这古老的歌谣中已见端倪。诗中"馌彼南亩"的温馨画面,更展现了春耕时节农家劳作的生动场景。

2、《立春》

杜甫〔唐代〕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杜甫这首《立春》以长安、洛阳两京的立春习俗起笔,展现了唐代立春日"春盘"食俗的精致与雅趣。"春盘细生菜"暗合立春"咬春"的传统,白玉盘中盛放的青丝菜蔬,既是时令馈赠,又寄托着诗人对盛世的怀念。后四句笔锋陡转,将眼前巫峡寒江与记忆中两京春色相对照,远客之悲油然而生。杜甫以立春为引,将个人漂泊之痛与家国兴衰之感熔于一炉,其沉郁顿挫的诗风在此诗中表现得尤为深刻。立春本应昭示希望,却更反衬出诗人流离失所的悲凉。

3、《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张九龄〔唐代〕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张九龄此诗以立春晨雪为切入点,展现了唐人对节气物候的细腻观察。"今年迎气始"点明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地位,而"昨夜伴春回"则将春拟人化,赋予其灵动的生命意象。诗中"玉润竹""花繁梅"的描写,既符合立春时节梅竹傲雪的特性,又暗含君子品格之喻。末句提及东郊迎春祭祀,折射出唐代官方立春仪典的隆重。全诗清丽典雅,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活动巧妙融合,体现了盛唐诗人雍容大度的审美情趣与天人合一的节气观念。

4、《立春偶成》

张栻〔宋代〕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南宋理学家张栻的这首小诗,以简练笔触勾勒出立春时节的生机勃发。"律回"指北斗七星斗柄回转,昭示阳气回升的天文现象;"草木知"则化用《易经》"天地变化草木蕃"的典故,赋予草木以灵性。后两句中"生意满"三字尤为精妙,既写春意盎然之景,又暗含程朱理学"万物生生之理"的哲学思考。全诗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将理学家的宇宙观与自然观察完美结合,展现了宋代理学诗融哲理于景物的独特风貌。立春在此不仅是节气更替,更是天地生生之德的显现。

5、《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宋代〕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辛弃疾这首立春词作于退隐带湖时期,以婉约笔法抒写英雄失路之悲。上阕描写南宋立春习俗:女子头戴春幡,食黄柑饮椒酒,盘中堆韭,却以"浑未办"暗示家国残破下的节庆萧条。"无端风雨"既写倒春寒的自然现象,又隐喻政治环境的险恶。下阕"东风薰梅染柳"的忙碌意象,反衬词人"朱颜变改"的无奈,结句"塞雁先还"更寄托着对北方故土的深沉思念。全词将节气风俗、个人遭际与家国情怀交织,展现了稼轩词柔中带刚的独特魅力,立春在此成为时代悲欢的见证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