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芒种节气诗词大全:6首描写农耕的经典古诗

芒种节气诗词大全:6首描写农耕的经典古诗

时间:2025-09-14 15:00:03

芒种节气诗词大全:6首描写农耕的经典古诗

芒种的熏风掠过麦浪,农人的镰刀与诗人的笔墨便同时苏醒。这个宣告仲夏到来的节气,承载着“有芒之谷可稼种”的古老智慧,也沉淀着文人笔下“田家少闲月”的劳作史诗。六首镌刻农耕记忆的诗词,犹如六幅青绿交错的画卷,将土地的温度、汗水的咸涩与丰收的期许,悉数封存在平仄韵律之间。

1、《观刈麦》

白居易〔唐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以近乎白描的笔法,将中唐关中平原的芒种农事凝固成永恒的劳动图景。诗中“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二句,精准捕捉了芒种三候中“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的物候特征,金黄的麦浪与灼热的阳光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诗人刻意淡化抒情,却通过“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触觉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农耕文明中人与土地的血脉联结。结尾“但惜夏日长”的复杂心态,既暗含对苛政的隐讽,又流露出对劳动者坚韧精神的敬意。

2、《乡村四月》

翁卷〔宋代〕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南宋诗人翁卷用青绿山水画的晕染技法,勾勒出江南芒种时节的湿润与忙碌。首句“绿遍山原白满川”中,“绿”与“白”的色块碰撞,恰似水田与秧苗的色彩交响,而“子规声里雨如烟”则以听觉与视觉的通感,营造出朦胧诗境。后两句笔锋陡转,用“闲人少”“才了又”的紧凑节奏,展现农事衔接的急促感。全诗未直接写芒种,却通过蚕桑与插田的农事序列,暗合“芒种不可怠,一怠就是害”的民间谚语,堪称宋代田园诗的典范。

3、《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范成大〔宋代〕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范成大的这首田园小品,以静观视角呈现芒种时节的物产丰饶。“梅子金黄”“麦花雪白”的鲜明配色,暗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芒种,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的物候记载。诗人巧妙运用“肥”“稀”二字,既写出果实饱满的质感,又暗示菜花凋零的时令更替。后两句看似闲笔,实则以“无人过”反衬农忙程度,飞舞的昆虫成为寂静中的唯一动感,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深得王维辋川诗派的余韵。

4、《夏日田园杂兴》

范成大〔宋代〕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的另一首力作,聚焦芒种时节的昼夜劳作。“昼耘夜绩”的平行结构,浓缩了“收麦种稻”的双重农忙,而“各当家”三字,道出农耕社会全家动员的生产模式。最妙在末句,孩童模仿大人种瓜的稚拙动作,既充满生活情趣,又暗含农耕文明代际传承的深意。诗中桑阴与瓜苗的意象组合,恰好对应芒种“桑叶正肥蚕食饱”的物候特征,堪称南宋田园诗的教科书式范本。

5、《田家》

欧阳修〔宋代〕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欧阳修以学者视角记录北宋乡村的芒种祭祀场景。前两句展现“赛田神”的民俗画卷,绿桑与平川构成几何式的空间美感,笑语喧哗中可见《诗经·豳风》遗韵。后两句笔触忽然细腻,“鸣鸠”应和《礼记·月令》中“芒种之日,螳螂生,鵙始鸣”的记载,而“春雨歇”与“杏花繁”的因果呼应,暗合农谚“芒种逢雨收麦难”的实践经验。全诗在宏观民俗与微观物候之间自如切换,体现宋诗理趣与情韵的完美平衡。

6、《首夏山中行吟》

祝允明〔明代〕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明代才子祝允明用民歌体的轻快节奏,勾勒出江南山乡的芒种风情。重复出现的“梅子”意象,既点明“煮梅”的节气习俗,又以颜色变化暗示时间流逝。“菜肥麦熟”的并列结构,浓缩了《齐民要术》中“五月芒种节,麦熟可刈”的农事经验。后两句选取僧侣看茶与村女煮酒两个特写镜头,将宗教生活与世俗烟火并置,在“养蚕忙”的大背景下,反而透露出忙里偷闲的生活智慧,可谓明代市井文化的生动切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