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的诗TOP1.:带拼音注释的咏雪名句
当小雪的细碎银屑飘落庭阶,古人的笔墨便与天地同频震颤。这个微寒未深的节气里,雪是诗眼,是词魂,是文人案头最清冷的灵感。那些被时光淬炼的咏雪名句,既有六出飞花的物态之美,更藏着对生命节律的深刻觉知。
1、《江雪》
柳宗元〔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五绝堪称唐人咏雪诗的巅峰之作。诗人以"千山""万径"的绝对空寂为背景,突显老翁独钓的孤绝意象。鸟飞绝、人踪灭的末世感,与寒江雪的凛冽质感形成双重张力。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雪在这里既是自然物象,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隐喻——那蓑笠翁的坚守,恰似他在政治寒冬中保持的孤高品格。末句"独钓寒江雪"的"雪"字,在音韵上形成戛然而止的顿挫感,如同钓竿击碎冰面的清响。
2、《夜雪》
白居易〔唐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以家常语写奇绝境,开创了咏雪诗的新境界。诗人从"衾枕冷"的触觉、"窗户明"的视觉,到"折竹声"的听觉,构建出多维的雪夜感知体系。"夜深知雪重"的"重"字,既写积雪之厚,更暗含时光沉淀的哲思。此诗作于江州司马任上,看似平实的白描中,藏着诗人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锐捕捉。折竹声的脆响打破夜的沉寂,恰似小雪节气里,天地间那些即将萌动的生命讯号。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唐代〕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用水墨画般的笔法勾勒出唐代的雪夜行旅图。"苍山远"与"白屋贫"形成色彩与空间的强烈对比,而犬吠声突然划破寂静,使画面顿生暖意。末句"风雪夜归人"的"归"字,暗含对人间温情的渴望。诗人将小雪时节的凛冽寒气,与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巧妙融合。那柴门内的灯火,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庇护所,更是乱世中难得的精神慰藉。五言句式的高度凝练,让每个意象都饱含情感张力。
4、《雪》
罗隐〔唐代〕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罗隐此诗打破传统咏雪的审美范式,展现出深刻的现实主义关怀。"丰年瑞"的俗套赞美与"长安贫者"的残酷现实形成尖锐对立。诗人以反讽笔法揭示:在阶级分明的社会里,雪既是祥瑞,也可能是穷人的催命符。四句诗完成从自然现象到社会批判的跨越,这种思想高度在咏雪诗中极为罕见。"为瑞不宜多"的结语,既是对统治者的委婉劝诫,也暗含对小雪节气"微雪为吉"的传统智慧的颠覆性思考。
5、《对雪》
高骈〔唐代〕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高骈以将军身份写就的这首七绝,充满豪迈的浪漫主义情怀。"六出飞花"用科学眼光道出雪花结晶形态,而"青竹变琼枝"则展现文人化的审美转换。后两句突发奇想,将雪视为净化人间不平的神力,这种想象在咏雪诗中独树一帜。诗人把对小雪节气的观察,升华为对理想世界的构建。那覆盖"恶路岐"的积雪,既是对现实黑暗的遮蔽,也暗示着诗人渴望重整乾坤的政治抱负。全诗在细腻观察与宏大叙事间自由切换,展现出唐代边塞诗特有的壮美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