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霜降节气诗10首:从《诗经》到清代的完整汇编

霜降节气诗10首:从《诗经》到清代的完整汇编

时间:2025-09-17 18:35:02

霜降节气诗10首:从《诗经》到清代的完整汇编

霜降的寒意悄然浸透大地,枯叶纷飞,万物敛藏,古人的诗笔便在这肃杀与静美间游走。从《诗经》的质朴咏叹到清代的细腻描摹,十首霜降诗串联起三千年光阴,将节气物候、农事沧桑与文人哲思熔铸成永恒的诗行。这些诗篇如霜花般晶莹,折射出中国人对自然律动的深刻感知。

1、《国风·豳风·七月》

《诗经》·先秦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以"七月流火"的星象变迁暗示霜降时令。诗中"九月授衣"直指农人御寒准备,"栗烈"二字凝练刻画出霜风刺骨之态。全篇以农事时序为经,以民生艰辛为纬,在简练的赋比兴中展现周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敬畏。霜降在此不仅是节气符号,更是生存挑战的警示,质朴语言下涌动着对岁寒的集体记忆。

2、《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

元稹〔唐代〕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兽,草木尽黄落。农事已成休,兵戈况未央。唯应松柏质,青青傲严霜。

元稹此诗堪称唐代节气诗的典范。首联"风卷清云尽"以阔大笔触勾勒秋空澄澈,而"万里霜"三字则泼墨般渲染出凛冽意境。诗中"野豺祭兽"的典故源自《礼记》,暗合霜降三候,将物候观察提升为礼制隐喻。尾联松柏意象既是对自然的礼赞,亦暗含诗人历经党争后的风骨自况。全诗在节气描摹中寄寓家国之忧,体现中唐文人将节气书写政治化的典型特征。

3、《舟中夜坐》

白居易〔唐代〕

霜落江始寒,枫叶绿未脱。客心偏寂寞,夜梦更清切。月出照山明,风吹渡水白。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白居易以羁旅视角捕捉霜降的特殊美感。开篇"霜落江寒"与"枫叶未脱"形成冷暖色调的奇妙交织,暗示江南霜降的渐变特征。诗中"夜梦清切"四字精妙传达出节气转换时游子的敏感心绪,而"月出山明"、"风吹水白"的工对,则构建出空明寂寥的意境。末句"红泪客"用昭君典故,将个人漂泊上升为历史性的离愁,体现白居易节气诗中的人文厚度。

4、《霜降前四日颇寒》

陆游〔宋代〕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儿童锄麦返,邻舍饷蔬来。霜重天如醉,林疏野更哀。老怀多感慨,筋力念年衰。

陆游以老农般的敏锐记录霜降前的物候细节。诗中"草木黄落"与"风云阖开"形成动静相生的画卷,"儿童锄麦"的生活场景则赋予节气鲜活质感。颈联"霜重天如醉"堪称神来之笔,以拟人手法表现霜霰迷蒙的视觉幻象,而"林疏野哀"又注入沉郁情感。尾联由节气更迭引发生命慨叹,体现南宋士人将节气体验内化为生命哲思的典型方式。

5、《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

纳兰性德〔清代〕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纳兰性德以词牌特有的婉约书写霜降时节的缱绻离思。"黄叶青苔"的意象组合既点明时令,又构建出凄美意境,而"屧粉衣香"的细节更显对往昔的痴缠追忆。词中重复的"秋雨"形成音律回环,暗合霜降后雨水凝霜的自然现象。全篇将节气物候与情感体验完美交融,体现清代文人把节气作为情感载体的审美趋向,在细腻伤感中透出宇宙人生的苍茫体悟。

6、《赋得九月尽》

李峤〔唐代〕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

李峤此诗以精严的律诗结构呈现宫廷视角的霜降。"蓂馀一叶"用尧时瑞草典故,将节气神化为王权象征,"玄阴"、"凉魄"等冷色调词汇则构建出肃杀氛围。诗中"灰移琯"暗指律管验气的古老传统,"帝御裘"彰显天子顺应天时的礼制。尾联反用潘岳《秋兴赋》典故,在拒绝悲秋的表态中,反而透露出更深的时节焦虑,反映初唐宫廷诗的独特气象观。

7、《山中晓兴》

王维〔唐代〕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天晴木叶下,山静野人稀。寒事催刀尺,新绵熨贴齐。谁怜张仲蔚,门巷满蒿藜。

王维以画家眼光捕捉霜降山景的微妙变化。首句"鸿声切"以听觉印象强化节气特征,"木叶下"与"野人稀"的简淡白描,则营造出空灵禅境。诗中"寒事催刀尺"突然转入人间烟火,与自然意象形成有趣对话。尾联援引东汉隐士典故,将个人归隐之志寄托于节气观察,体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禅"的独特艺术境界,在萧瑟中透出超然意味。

8、《霜降》

陶安〔明代〕

霜降今年早,观风使者来。农夫收刈毕,田父筑场回。野鼠藏深穴,寒鹰掠旷台。谁怜孤戍客,犹望羽书开。

明代诗人陶安以史家笔法记录特殊年份的霜降异象。开篇"今年早"三字即暗示气候异常,继而以"观风使者"的官方视角展开农事图景。"野鼠藏穴"、"寒鹰掠台"的动物行为描写,精准对应霜降物候特征。尾联笔锋突转,将节气观察与边关战事勾连,在平静叙述中暗藏时代忧患,体现明诗将节气书写政治化的倾向,赋予传统题材新的历史厚重感。

9、《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刘长卿〔唐代〕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刘长卿将重阳登高与霜降景象巧妙糅合。"人烟寒橘柚"的"寒"字既点明气温骤降,又暗示心理感受,"秋色老梧桐"更以拟人手法强化岁月流逝感。诗中"北土"与"东林"的空间对照,暗含安史之乱后的时代创伤。尾联"黄金燃桂"用《战国策》典故,将节气引发的迟暮之悲升华为知识分子对盛唐消逝的集体悼亡,展现大历诗人特有的沉郁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