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古诗词大全:诗人笔下的酷热与盛景
当夏至的骄阳攀至天穹最高处,大地便浸透在炽烈与丰饶的交响中。古人以诗笔为纨扇,既挥洒着对炎威的嗔叹,又记录下万物极盛的绚烂。这些诗行如青铜器上的蝉纹,凝固了千年不褪的盛夏记忆,让后人在字句间仍能触摸到那份灼热而蓬勃的节气魂魄。
1、《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白居易〔唐代〕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白居易以苏州夏至宴饮为切入点,铺陈出一幅水乡节庆长卷。诗中"粽香筒竹嫩"暗合夏至食粽古俗,"炙脆子鹅鲜"则展现时令美食的精致。吴地特有的台榭管弦与舟楫往来,构成江南盛夏的典型意象群。诗人将个人记忆与节气风物交融,通过"麦秋月""梅雨天"的南北气候对比,凸显夏至物候的地域差异。尾联"齐云楼上事"的追忆,使热烈的节俗描写最终归于人生迟暮的怅惘,体现唐代士大夫对时光流逝的敏感。
2、《夏至日作》
权德舆〔唐代〕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权德舆这首五言绝句看似简短,却暗藏夏至的天文玄机。诗人以"璿枢"(北斗星)起兴,揭示天体运行与四季更替的规律。"赫曦景"指盛夏骄阳,而"一阴生"则化用《周易》"夏至一阴生"的哲学概念,暗示阳气至极而阴气始萌的自然辩证法。全诗以星象观测为经,以阴阳哲学为纬,将夏至这个关键天文节点转化为充满思辨的诗意表达。这种将科学观察融入诗歌的创作方式,典型体现了唐代士人贯通天人的宇宙观。
3、《夏至》
范成大〔宋代〕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曦。
昂藏病鹤虽瘦,胜彼饱饭蹲鸱。
范成大的七律宛如一幅南宋乡村夏至风俗画。诗中"李核垂腰""粽丝系臂"的细节,记录了下层民众以李核、彩粽等物禳灾避毒的民间信仰。诗人特别捕捉"老翁伴儿嬉"的温馨场景,与"石鼎声""纸窗影"的日常意象组合,展现夏至在农耕文明中的生活质感。尾联以病鹤自喻,在闲适的节俗描写中突然插入士大夫的清高姿态,这种矛盾张力正是宋代文人既亲近民俗又保持精神独立的典型表现。
4、《夏至过东市二绝》
洪咨夔〔宋代〕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洪咨夔以两组镜头捕捉夏至后的田园市井。前首聚焦牧童形象,"顶踵升平"的夸张与"秃穿犊鼻"的诙谐相映成趣,牛背横坐的细节更添野趣。后首转向水乡市集,"平溪见沙"暗示夏至后水位变化,"冬青几树花"则点出反季节开花的特殊物候。诗人将牧歌情调与市井气息熔于一炉,通过"晚风吹香"的通感描写,把夏至后的闷热转化为嗅觉上的清凉体验,体现宋人对生活诗意的敏锐捕捉。
5、《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
杨万里〔宋代〕
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
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杨万里以典型诚斋体书写夏至暑热体验。诗中"移遍胡床"的坐卧不安,与"手倦歇扇"的疲惫神态,将物理空间的局促与生理感受的焦灼巧妙对应。诗人不直接描写高温,而是通过行为细节折射酷暑难耐,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正是"诚斋体"活处见长的体现。末句"自缘手倦"的自嘲口吻,将常人避之不及的炎威转化为幽默的生活小品,展现宋代文人以平常心观照生活的哲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