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大全:10首最经典的清明节气诗词
当清明的细雨浸润江南,纸灰化作白蝶盘旋于青松翠柏之间,古人以诗笔勾勒出这个节气独有的哀思与生机。这些诗篇或追忆先人,或感怀时序,将寒食烟火、踏青芳草与生死哲思熔铸成千年不褪的文化印记。
1、《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清明特有的湿润与凄迷。首句“雨纷纷”三字,既是自然景象的实录,亦暗喻愁绪的绵密无休。行人“断魂”之态,折射出扫墓者面对生死隔阂的怅惘。后两句笔锋轻转,牧童与杏花村的意象如阴霾中的微光,酒家的温暖暗示着人间烟火对哀思的抚慰。全诗二十八字,将节气物候、民俗活动与生命感悟浑然相融。
2、《寒食》
韩翃〔唐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此诗捕捉寒食节(清明前一两日)的独特风物。飞花与御柳的意象构建出暮春的绚烂图景,而“东风”一词暗含时序更替的律动。后两句笔触转向宫廷习俗,寒食禁火后由皇帝赐烛的典故,在轻烟缭绕的描写中透露出特权阶级的奢靡。诗人以含蓄的对比手法,将自然生机与社会等级并置,赋予节气诗深刻的政治隐喻。
3、《清明日对酒》
高翥〔宋代〕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高翥以极具张力的意象群展现清明祭扫的悲欢交织。纸灰化蝶的奇幻想象与杜鹃啼血的典故并置,强化了生死相隔的痛感。颈联的强烈对比尤为深刻:狐狸盘踞的荒冢与人间灯火下的笑语,构成阴阳两界的残酷映照。尾联的及时行乐之叹,实则是诗人对生命有限性的清醒认知,使全诗超越节气表象而触及存在主义的思考。
4、《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宋代〕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此诗展现了清明作为踏青节日的欢愉面。梨花与杨柳的意象点明仲春物候特征,“游子半出城”的盛况记录宋代清明郊游的风俗。后两句以暮色中的空镜头收束:当人声散去,自然重新成为主角,流莺占有杨柳的描写充满生态意识。诗人以灵动笔触平衡了节气的肃穆与生机,体现宋人对生活美学的细腻感知。
5、《清明夜》
白居易〔唐代〕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白乐天描绘了一个贵族化的清明夜晚。朦胧月色与雕栏画栋的搭配,营造出梦幻般的静谧氛围。诗人“独绕回廊”的身影与远处隐约的弦乐形成空间张力,暗示着节日的公共性与个体的孤独体验。末句“暗看花”的细节尤为精妙,夜色中视觉的弱化反而强化了其他感官的敏锐,体现出唐代文人对节气氛围的微妙把握。
6、《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贾岛〔唐代〕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贾岛将文人雅趣注入清明诗中。柳絮与厨烟的组合,既写寒食后重新举火的习俗,又暗含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复苏。杜草三径的典故,引出对古代隐士的追慕。尾联的邀约充满魏晋风度,落花前的对饮设想,将节气哀思转化为诗意栖居的向往。中唐诗人特有的清冷孤峭在此诗中化为对知交的温暖期待。
7、《清明》
王禹偁〔宋代〕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展现了一个寒士的清明体验。首句双“无”的重复,强化了物质匮乏的窘境,与“野僧”的比喻共同构建出苦修者的形象。后两句笔锋一转,邻家乞火的细节既符合寒食习俗,又暗含知识火种的传递。最终“读书灯”的意象,将清明从祭祀节日转化为精神传承的象征,体现宋代理学影响下的文化自觉。
8、《郊行即事》
程颢〔宋代〕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作为理学家,却写出最具生命热情的清明诗。诗中“乱红穿柳”“流水苔矶”的意象群充满动态美感,展现万物勃发的春之力量。“风花一片飞”的警句,既是对春光易逝的敏锐感知,又暗含理学格物致知的观察态度。尾联的“游衍莫忘归”,将节气踏青提升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实践,体现宋代理趣诗的特质。
9、《清明日狸渡道中》
范成大〔宋代〕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范成大以画家视角构图。前两联用叠词营造风雨的韵律感,“花燃”之喻赋予山色以视觉灼热感,“柳卧”则拟人化地表现柔枝拂水的慵懒。石马与纸鸢的并置,连接起幽冥与现世两个维度。尾联的乌鸦意象,既是对扫墓人散的客观记录,又暗含《诗经·小弁》“弁彼鸒斯,归飞提提”的荒凉意境,展现南宋诗人对生死议题的深沉观照。
10、《清明二首·其一》
杜甫〔唐代〕
朝来新火起新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