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节气诗10首:古诗中的夏日初始
当立夏的熏风拂过麦浪,蝉声初透新槐,古人以诗笔勾勒出夏日的第一个轮廓。这些诗行间既有对万物蕃秀的礼赞,亦藏着对光阴流转的幽思。从《礼记·月令》中"蝼蝈鸣,蚯蚓出"的物候记载,到诗人案头墨痕未干的即景咏怀,立夏始终是连接天地韵律与人文情怀的精致刻度。
1、《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韦应物〔唐代〕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韦应物在长安官署中捕捉到立夏特有的时空质感。首联"改序"二字道出节气更迭的庄重感,而"烦襟倦日永"则暗合《周易》"日中则昃"的阴阳消长之理。诗人以"夏木成阴"的视觉意象与"公门昼静"的听觉空白形成张力,恰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载立夏三候中"王瓜生"的物候特征。尾联将节气怀人之思升华为对时光本身的珍重,这种双重情感结构,正是唐人节气诗特有的深邃境界。
2、《立夏》
陆游〔宋代〕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放翁此诗以立夏为界,构建出鲜明的季节转换图景。"赤帜"意象取自《周礼》"夏官司马"的红色旌旗,暗合五行中南方赤色主夏的传统。中二联工笔描绘物候细节:新燕衔泥呼应《逸周书》"蝼蝈鸣"的初候,而"槐柳阴密"则对应"蚯蚓出"的次候特征。末联"试单衣"的日常生活场景,将《黄帝内经》"夏三月,此谓蕃秀"的养生哲学,转化为充满烟火气的诗意瞬间。
3、《四月十三日立夏》
方回〔元代〕
百年春一年,四月月将圆。 客邸淹长日,归途逼暑天。 莺声时一啭,蚕事欲三眠。 节物还如旧,情怀自可怜。
方回在异乡立夏时捕捉到的时间悖论,首句"百年春一年"化用《庄子》"小年不及大年"的时空观。诗中"蚕事欲三眠"暗合江南立夏习俗"秤人"前的饲蚕活动,出自《吴郡志》"立夏见三新"的古俗记载。诗人将"莺声""蚕眠"的鲜活物候,与"归途逼暑"的羁旅愁思并置,形成类似《文心雕龙》"物色相召"的艺术效果。这种对节气地域差异的敏感,正是元代诗人对唐宋立夏诗境的拓展。
4、《立夏前二日作》
陆游〔宋代〕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 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 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
此诗展现立夏前夕特殊的时空临界感。"轩窗微凉"的触觉描写,暗合《淮南子》"孟夏之月,凉风始至"的天象记载。诗人以"余春二三日"的精确计时,创造出《楚辞》"春与秋其代序"般的紧迫诗意。"芳草""游丝"的意象组合,既承袭《诗经》"昔我往矣"的怀远传统,又融入宋代特有的细腻物候观察。末句"分付年华与蜜房"的奇特意象,将立夏酿蜜的农事活动升华为生命哲思。
5、《立夏》
赵友直〔宋代〕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赵友直以立夏为节点展现季节更替的戏剧性。"一夜薰风"的突变感,源自《夏小正》"五月启灌蓝蓼"的农事经验。诗中"翠麦""黄梅"的色彩对撞,呼应《东京梦华录》记载的立夏尝新习俗。后两联将"莺愁蝶恨"的拟人手法,与"槐荫满亭"的实景描写交织,形成类似《花间集》的婉约词境。这种对节气情感维度的开拓,体现了宋诗"以俗为雅"的审美追求。
6、《立夏日南门郊行》
徐熥〔明代〕
乍晴乍雨熟梅天,杜宇声残社鼓前。 几处缫丝鸣远屋,谁家打麦起平田。 云开树色千峰出,风送溪声一径偏。 最爱新秧初出水,绿针刺破晓村烟。
徐熥笔下的立夏充满江南农耕文明的生动细节。"熟梅天"点明长江流域立夏特有的物候现象,与《荆楚岁时记》"梅雨"记载相印证。诗中"缫丝""打麦"的农事声响,构成《诗经·七月》般的劳动乐章。尾联"绿针刺破"的炼字奇想,既暗合《齐民要术》水稻播种时令,又以视觉通感将节气物候转化为艺术张力,展现明诗特有的鲜活质感。
7、《立夏》
郭祥正〔宋代〕
小楼欲不怕泥行,春去曾无十日晴。 蚕老麦黄茶熟后,家家篱落弄机声。
郭祥正以简练笔触勾勒立夏农事全景。"蚕老麦黄"的意象组合,浓缩《四民月令》"立夏斩新丝"的古老习俗。诗中"弄机声"的听觉描写,暗含《天工开物》记载的立夏缫丝工艺。诗人将节气物候、农事活动与家居声响熔铸为七言绝句,其艺术手法令人想起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却更具宋诗理趣特有的生活哲学。
8、《立夏日山中遍游后夜宿刘邦彦竹东别墅》
沈周〔明代〕
乍晴乍雨熟梅天,杜宇声残社鼓前。 几处缫丝鸣远屋,谁家打麦起平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