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夏的诗:诗人笔下的万物繁盛
当立夏的熏风掠过麦浪,诗人的笔尖便蘸满绿意,将蓬勃的生机凝成永恒。这个宣告盛夏伊始的节气,在千年诗卷中化作蝉鸣初响、青梅渐熟、槐荫匝地的意象,既承载着农时更迭的智慧,又寄托着文人对生命律动的哲思。
1、《立夏》
陆游〔宋代〕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陆游以工笔般的节气观察,勾勒出立夏特有的物候画卷。"赤帜插城扉"暗喻炎日初临,而"泥新巢燕闹"与"花尽蜜蜂稀"形成精妙对比,道出春芳凋谢后昆虫活动的变迁。诗人捕捉到槐柳成荫却暑气未浓的微妙时刻,末句"熟练试单衣"更将生活细节提升为仪式感——单衣不仅是衣物更换,更是对季节更替的身体感知。全诗以疏淡笔墨,写尽初夏的蓬勃与内敛。
2、《初夏即事》
王安石〔宋代〕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审视田园,却流露出罕见的审美意趣。"晴日暖风生麦气"七字,将立夏时节的农耕气息提炼得淋漓尽致:暖风裹挟着灌浆麦穗的清香,比视觉更早宣告夏季的来临。后句"绿阴幽草胜花时"颠覆传统审美,指出浓荫的深邃较之春花烂漫更具哲学意味。诗中"弯碕""溅溅"等词的选择,可见其晚年诗风返璞归真后,对自然韵律的精准把握。
3、《阮郎归·立夏》
张大烈〔明代〕
绿阴铺野换新光,薰风初昼长。 小荷贴水点横塘,蝶衣晒粉忙。 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 燕雏似惜落花香,双衔归画梁。
这首明人词作宛如立夏的工笔册页。"薰风初昼长"直指节气特征,而"蝶衣晒粉忙"的微观描写,则透露古人观察自然的精微。下阕转入人文活动,"茶鼎熟"暗合立夏尝新习俗,"醉来诗兴狂"又见文人雅趣。最妙在结尾,燕雏衔落花的意象,既写实又象征——春花的凋零正被新生力量温柔接引,恰是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的生动诠释。
4、《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韦应物〔唐代〕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韦应物在节气更迭中注入深沉的人生况味。"夏木已成阴"的物候变化,反衬"公门昼恒静"的宦海沉滞,形成时空的双重张力。后四句笔锋陡转,长风与叠云的动态意象,暗喻思绪的翻涌。诗人将立夏视为时间流逝的刻度,在"惜徂景"的感叹中,既有对兄弟的思念,更包含对生命短暂的清醒认知。这种将节气体验升华为存在之思的写法,展现唐诗的哲学高度。
5、《山亭夏日》
高骈〔唐代〕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此诗虽未直言立夏,却捕捉到初夏最典型的视觉与嗅觉记忆。"绿树阴浓"对应立夏三候"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的生态环境,而"楼台倒影"的静态画面因"水晶帘动"突然鲜活,展现诗人对光与影的敏锐感知。末句"满架蔷薇"以香气收束,恰似立夏时节万物能量由视觉向其他感官的全面绽放。全诗色彩明丽而不失清凉,堪称夏日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