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分的古诗10首:诗人眼中的昼夜均分
当春分的日影划过赤道,天地间便有了最温柔的平衡。昼夜均分,寒暑相平,古人以诗笔丈量这稍纵即逝的永恒。十首诗词如十幅水墨,晕染出千年来中国人对阴阳调和之美的痴迷——既有对农事的敏锐观察,亦藏匿着生命觉醒的哲思。
1、《咏柳》
贺知章〔唐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此诗以柳树为春分物候的典型意象,碧玉喻新芽初绽的鲜嫩,丝绦状柳枝垂落的柔美。最妙在末句"春风似剪刀",将不可捉摸的春气具象为裁出细叶的巧匠,暗合春分时节天地阴阳二气精妙平衡的造化之功。贺知章摒弃直写昼夜平分,转而捕捉植物对节气变化的敏感反应,体现唐人"格物致知"的审美趣味。柳条垂绦的竖向线条与春风横剪的动态,构成空间上的经纬交织,恰如春分日黄道与赤道的永恒相逢。
2、《春分日》
徐铉〔南唐〕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南唐词臣徐铉精准捕捉春分日的时空特征,"春色正中分"既指节气在春季九十日的中点,亦暗喻天地之气各占一半的平衡状态。诗中意象皆成对出现:绿野与明月、晴空与碎云、燕飞与花落,构成视觉上的对称美感。尾联突然转入思妇意象,将自然界的平衡与人间相思的失衡并置,突显春分作为"阴阳争"节气的深层内涵。徘徊的月光与断续的云影,恰是昼夜势力此消彼长的诗意投射。
3、《癸丑春分后雪》
苏轼〔宋代〕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东坡此诗记录春分后反常降雪的特殊天象,以"省见稀"强调节气与物候的错位。诗人将雪花拟作柳絮,既延续谢道韫咏絮的文学传统,更暗喻春分时节阴阳二气的博弈——本该主导的阳气被阴寒压制,犹如桃李芳华遭冰雪欺凌。诗中"落地梅花"与"漫天柳絮"形成空间纵轴的对比,梅花坚守大地的品格与柳絮随波逐流的姿态,恰似春分时节的两种人生选择。这种天时异象的书写,实为苏轼历经政治起伏后的生命隐喻。
4、《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
武元衡〔唐代〕
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
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
宝瑟常馀怨,琼枝不让春。
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
唐代政治家武元衡在春分宴饮中展现独特的节气感知。诗中"月惭红烛泪"将昼夜平分的天文现象转化为烛月争辉的意境,人造光源与自然光达成微妙平衡。"琼枝不让春"一句尤见匠心,既写早春花卉的倔强,又暗合春分万物竞发的特性。宴席上的宝瑟馀怨与子夜新歌,构成时间维度上的昼夜对话。诗人以"桃李艳妆"对应自己"白头",在节气更替中注入生命易逝的沉思,使应酬诗具有了哲学深度。
5、《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
元稹〔唐代〕
中分春一半,今日半春徂。
老惜光阴甚,慵牵兴绪孤。
偶成投秘简,聊得泛平湖。
郡邑移仙界,山川展画图。
元稹此诗开篇即以数学思维解构春分,"中分春一半"的表述将抽象节气具象为可丈量的线段。诗人通过"半春徂"的时间计量,突显春分作为季节中轴的转折意义。后三联笔锋转至道教洞天,将自然节气与神仙境界叠合:平湖泛舟的横向运动与秘简投递的纵向轨迹,构成空间上的十字坐标,恰似春分日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宇宙级交汇。这种将天文现象转化为精神漫游的写法,体现中唐文人融合儒道的思想特征。
6、《春分》
刘长卿〔唐代〕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
刘长卿以四句二十八字的精炼篇幅,囊括春分三大民俗。首句"两均天"直指昼夜平分的天文本质,用《周易》"阳阴"概念替代常见"阴阳"词序,暗示阳气开始占据主导。玄鸟(燕子)穿越尚带寒意的桃林,展现生物对节气变化的精准适应。后两句实录唐代春分习俗:竖蛋游戏暗合天地平衡之理,放纸鸢则利用春分前后稳定的上升气流。诗人将天文、物候、民俗熔铸一炉,在微小尺度重现"天人合一"的宇宙图景。
7、《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怀简所思者》
权德舆〔唐代〕
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
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
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
所思不可见,迢递故园情。
唐代政治家权德舆将春分与社日双重节令并置书写。"清昼"对应春分白昼延长的特征,而"风光处处生"则把握住阳气弥漫的节气本质。诗中燕莺对举颇具深意:燕子双飞应和春分阴阳相半的天地之道,莺声百啭则暗示阳气渐盛的演变趋势。酒客的轻愁与故园的迢递,在春分这个充满张力的节气里,形成情感上的微妙平衡。这种将个人情绪置于宇宙节律中的写法,体现唐诗"思与境偕"的美学追求。
8、《春分后一日山堂述事》
张镃〔宋代〕
老圃工夫愈可嘉,种藤萦树尽开花。
人间似觉闲无谓,物外何妨静有哗。
社近燕归寻旧垒,春分蚕起理新纱。
纳支叠巘重重秀,一日还须一万家。
南宋贵族张镃在诗中构建了春分农事的诗意图谱。藤树相缠的意象暗喻阴阳交感的节气本质,而"静有哗"的矛盾修辞恰似春分时万物萌动的无声喧哗。诗中农事安排极具科学性:燕归对应春分三候"玄鸟至",蚕事呼应"春分蚕倦起"的古老农谚。尾联"纳支叠巘"将山脉褶皱想象为收纳支脉的容器,与"一万家"的人间烟火形成巨细相映的空间叙事,展现宋人"观物取象"的思维特点。
9、《春分偶饮成醉兀兀坐睡觉而残月在窗矣》
舒岳祥〔宋代〕
酒熟还成饮,花香忽过墙。
近灯人影大,斜月树阴长。
春分正须醉,秋到又何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