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大暑节气诗精选:10首古诗描写极热天气

大暑节气诗精选:10首古诗描写极热天气

时间:2025-09-15 09:00:03

大暑节气诗精选:10首古诗描写极热天气

大暑的骄阳炙烤大地,古人以诗笔为扇,在墨香中捕捉炎炎夏日的焦灼与诗意。这些诗行如滚烫的砂砾,烙下他们对酷暑的独特感知——既有苦热难耐的呻吟,亦有心静自凉的豁达,更藏着对农事民生的深切关怀。透过千年诗卷,我们仍能触摸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热浪与清凉。

1、《大暑》

曾几〔宋代〕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南宋诗人曾几以简淡笔触勾勒大暑的极致煎熬。开篇"赤日""清风"二句形成强烈对比,凸显酷暑中人对清凉的渴求。中间四句通过"经书""瓜李""兰若""茅茨"等意象,展现文人避暑的典型方式:或卧读诗书,或浮瓜沉李,或隐入幽深庭院。末句"炎蒸乃如许"直指暑气之烈,而"那更惜分阴"则暗含时光易逝的哲思。全诗以静制动,在炎夏烦躁中保持文人特有的从容与内省。

2、《夏日山中》

李白〔唐代〕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诗仙李白以狂放之笔写大暑山居之趣。全诗仅二十字却极富画面感,"懒摇""裸袒""脱巾""露顶"四个连续动作,将文人放浪形骸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白羽扇本为消暑之物,却"懒摇"弃用;青林松风本属自然馈赠,却主动"洒"向头顶。这种反常规的消暑方式,既体现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又暗含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诗句如清风扑面,在炎炎夏日中开辟出一方精神净土。

3、《苦热行》

王维〔唐代〕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

王维此诗堪称唐代"高温预警"的文学样本。前四句以"赤日""火云"为视觉主体,"焦卷""竭涸"为触觉延伸,构建出天地如炉的炽热图景。后四句转入人体感知:轻薄的纨衣变得沉重,茂密的树荫仍嫌稀薄,竹席烫不可近,葛衣需反复浣洗。诗人通过衣物、树荫、寝具等日常物件的异常状态,将抽象的热浪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具象体验。全诗对仗工整而意象密集,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以天才笔法记录大暑时节的骤雨奇观。前两句中"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色彩对比,云雨意象兼具书法韵律与水墨意境。后两句笔锋陡转,狂风卷地、雨霁天青的瞬息变化,暗合大暑天气"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特征。全诗未直言炎热,却通过雨前闷热、雨中酣畅、雨后清凉的感官转换,完成对暑气的诗意消解。这种举重若轻的写法,正是东坡豪放达观精神的体现。

5、《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黄庭坚〔宋代〕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烟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黄庭坚将暑热消解于艺术审美之中。起句"蕲竹""水底龙"既写笛材名贵,又暗喻笛声如龙吟水府般清冽。次句"玉人""月明"营造出超现实的清凉幻境。后两句更将笛声想象为能洗尽"秋烟热"的神奇力量,最终化作"霜天落叶风"。诗人通过通感手法,将听觉的笛声转化为触觉的凉意,再升华为视觉的秋景,层层递进中完成对酷暑的精神超越。这种以艺境克炎氛的写法,彰显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艺术追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