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大暑诗句:诗人笔下的盛夏图景
当大暑的骄阳灼烧大地,诗人的笔锋却化作清凉的羽扇,在炽热中勾勒出别样韵致。这些诗句如古井边的青苔,藏着盛夏最深邃的凉意,也似竹帘外的蝉鸣,记录着季节最炽烈的告白。从白居易的消暑智慧到陆游的田园咏叹,每一行诗都是古人对抗炎威的优雅姿态。
1、《消暑诗》
白居易〔唐代〕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白居易以简朴的生活哲学应对酷暑,诗中“端居”“心静”二词,道出唐代文人特有的避暑智慧。清风、空室等意象构成物质极简而精神丰盈的消暑图景,与道家“虚室生白”的理念暗合。末句“难更与人同”既是对世俗浮躁的疏离,亦暗含诗人晚年独善其身的心境。这种以精神内守对抗物理炎热的写法,成为后世暑日诗的经典范式。
2、《大暑》
曾几〔宋代〕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宋代诗人曾几以细腻笔触捕捉暑日矛盾心境。开篇“赤日”“清风”的强烈对比,凸显盛夏的压迫感。中间四句通过经书、瓜李、兰若等意象堆叠,构建出文人雅士的避暑空间——既有物质享受的闲适,又有精神栖居的深邃。尾联“惜分阴”三字突然转折,将消暑闲情升华为对光阴的珍视,体现理学家特有的时间焦虑。全诗在慵懒与警醒间保持微妙平衡,恰似宋代文人生活的两面。
3、《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司马光〔宋代〕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披小裘。
田园有真乐,不羡五陵游。
司马光此诗展现政治家之外的诗人本色。前两联以“老柳蜩螗”“荒庭熠燿”的视听通感,渲染出大暑夜特有的喧嚣与静谧交织的氛围。“苦暑”与“惊秋”的时空错位感,暗含《易经》中“暑往寒来”的阴阳观。后两联“濯寒水”“披小裘”的举动看似矛盾,实则是以心理调节对抗自然规律的尝试。结句将田园之乐置于五陵豪奢之上,折射出北宋士大夫返璞归真的集体精神追求。
4、《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黄庭坚〔宋代〕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来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黄庭坚将暑热转化为艺术审美的契机。起句“蕲竹”“水底龙”用典精妙,既指笛材产地蕲春,又暗合《列子》中“瓠巴鼓琴而渊鱼出听”的典故。诗人通过“玉人”“月明”的视觉想象与笛声的听觉感受,构建出超现实的清凉世界。后两句以“洗热”“霜天”的强烈意象转换,完成从物理降温到心理慰藉的升华。全诗体现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特色,将寻常消暑场景提升至空灵境界。
5、《夏日田园杂兴》
范成大〔宋代〕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以田园诗笔记录南宋乡村的暑日劳作图景。前两句用“昼出”“夜绩”的时间对仗,展现农家的勤劳本质。“各当家”三字平淡中见深刻,暗示着农耕文明代际传承的坚韧。后两句转写童趣,桑阴与种瓜的意象组合,既符合大暑时令特征,又暗含“十年树木”的深远寓意。全诗未直接写炎热,却通过劳动场景的生动刻画,让人感受到农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