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关于处暑的古诗:诗人眼中的炎夏退去

关于处暑的古诗:诗人眼中的炎夏退去

时间:2025-09-14 13:35:01

关于处暑的古诗:诗人眼中的炎夏退去

处暑的风拂过稻浪,古卷中的墨痕便悄然晕开。这是暑气将尽的时节,诗人以笔为扇,掬一捧凉露入诗,在蝉声渐歇处写下天地转圜的微妙。那些字句间跳动的,不仅是节气的更迭,更是人对自然最细腻的凝视。

1、《早秋曲江感怀》

白居易〔唐代〕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白乐天此作以曲江池为镜,映照出夏秋交替的刹那光华。"离离暑云散"五字如挥毫泼墨,将积暑的郁热扫入天边残云;而"袅袅"二字尤妙,令无形的凉风具象为罗带轻扬。诗中"荷花半成子"的细节最见观察之微,既点明处暑时节植物由盛转衰的特征,又暗喻人生中年之境。末四句陡然转入哲理沉思,将节气变迁与生命短暂并置,显露出唐代文人特有的时空苍茫感。全诗如展开一幅淡彩卷轴,在物候变化中藏入深沉的人生喟叹。

2、《处暑后风雨》

仇远〔宋代〕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宋人仇远以戏剧性笔法捕捉处暑的特有气象。开篇"疾风驱急雨"如羯鼓三挝,将暑气溃退之势写得酣畅淋漓。诗中"纸窗嫌有隙"的嗔怪与"纨扇笑无功"的调侃,透露出宋人生活美学中的机趣。最妙在结句引入欧阳修《秋声赋》,既暗示处暑后秋意渐浓的典型特征,又展现文人以典籍呼应自然的传统。这种将节气体验与文学记忆交融的写法,正是宋代士大夫文化修养的生动体现。全诗在风雨喧嚣中,完成了一场颇具仪式感的季节告别。

3、《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张嵲〔宋代〕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张嵲此诗在处暑物候中寄寓家国之思。首联"尘世未徂暑"与"山中今授衣"的时空对照,凸显山居者敏锐的季节感知。颔联"露蝉声渐咽"堪称处暑的经典意象,既符合蝉鸣随气温降低而衰弱的自然现象,又暗含诗人对时局的隐忧。后四句转入深沉感慨,"四海犹多垒"的烽烟与"余生久息机"的无奈形成强烈张力。这种将个人命运与节气变化相互映射的手法,使得自然现象成为时代情绪的晴雨表,体现了南宋诗人特有的忧患意识。

4、《处暑》

吕本中〔宋代〕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
一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

吕本中在流寓生涯中捕捉处暑的特殊况味。诗中"庭户有馀凉"五字,精准提炼出这个节气的本质——暑热虽未全消,但已透出清冽底色。"一纪走南国"的漂泊感与"炎天非故乡"的疏离感相互交织,使得自然节候成为情感坐标。末句"年丰粳稻香"突然转入农耕视角,既符合处暑时节农作物即将成熟的特点,又以人间烟火气平衡了前文的孤寂。这种在个人感怀与民生关怀之间的自如切换,正是江西诗派"活法"理论的生动实践。

5、《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王之道〔宋代〕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此诗记录了处暑时节的一场及时雨。诗人以"大旱弥千里"的焦灼开篇,反衬出"檐声闻夜溜"的喜悦。"处暑余三日"的时间标注,凸显古人观察自然的精确性。诗中"高原满一犁"的农耕意象,既反映处暑后农田需蓄水备秋播的农事特点,又寄托着"年丰百姓足"的理想。全诗跳脱了文人悲秋的窠臼,在雨声滴答中奏响土地与生命的赞歌,展现出宋代诗人对民生疾苦的真切关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