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白露诗句精选:古人眼中的秋凉
当白露凝成草尖的银簪,秋意便从《诗经》的蒹葭水岸漫溯而来。古人以诗为镜,映照出露冷风清的节气本相——那既是天地运转的刻度,也是心绪沉淀的容器。这些诗句如缀满寒露的蛛网,在千年的时光里,始终编织着对物候的敏感与生命的幽思。
1、《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写下这首羁旅之作。颔联"露从今夜白"直指白露节气,将自然物候与战乱离散的人生况味交融。寒露凝结为视觉意象,故乡月明作空间对照,形成时空的双重张力。诗人以露珠之短暂喻兄弟离散,以月光之永恒寄故园之思,在节气更迭中投射出唐末社会的飘零图景。白露在此不仅是节令标记,更成为乱世悲情的物质载体。
2、《南湖早春》
白居易〔唐代〕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此诗虽以早春为题,却暗藏白露时节的生态密码。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描绘候鸟南迁的典型秋景,白雁羽毛沾露故显沉重,与《礼记·月令》"白露降,寒蝉鸣"的物候记载遥相呼应。诗人以病弱之身观察自然细微变化,将禽鸟的生理特征转化为生命重负的隐喻。白露作为阴阳转换的节点,在此成为连接自然律动与人体感知的媒介,体现白居易对节气物候的哲学化思考。
3、《衰荷》
白居易〔唐代〕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这首七绝专咏白露时节的荷塘衰景。前两句以工笔手法刻画物候特征:露水不再滋养花叶,反成催折之力,凉风加速水分蒸发,形成"凋"与"干"的连锁反应。诗人创造性地将白露拟作无形刀剪,与李贺"露压烟啼千万枝"异曲同工。后两句转入主观观照,"萧条境"三字提炼出白露节气的美学本质——衰败中见坚劲,寂寥处生幽趣。这种对残荷的审美凝视,实则是中唐文人孤高品格的物化表达。
4、《白露》
杜甫〔唐代〕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此诗展现白露时节田园生活的多维画卷。首联"团甘子"写露珠凝结柑橘的晶莹之态,"散马蹄"状晨间活动的惬意,动静相宜。中二联以石树连圃、江溪行船的构图,拓展节气画面的空间纵深感。尾联"秋实美"点明白露作为收获前奏的农事意义,而"幽径多蹊"又暗含人生道路的哲学隐喻。全诗将节气物候、劳动场景、生命感悟熔于一炉,体现杜甫对日常生活的诗性升华。
5、《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首上古歌谣开创了白露意象的文学原型。"白露为霜"的物候变化,既是真实节气记录,又象征求而不得的情感状态。晶莹露珠化为清冷霜华的过程,隐喻着爱情从萌动到凝结的心理体验。秋水、白露、蒹葭构成的朦胧意境,成为后世"悲秋"传统的源头。诗中白露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情感密码,这种天人感应的表达方式,奠定了中国节气诗歌的抒情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