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关于寒露的诗:诗人笔下的秋凉与思念

关于寒露的诗:诗人笔下的秋凉与思念

时间:2025-09-17 14:35:02

关于寒露的诗:诗人笔下的秋凉与思念

寒露的凉意浸透阶前草木,诗人的笔尖便凝结了清霜与孤光。这个标志着深秋降临的节气,在千年诗卷中化作一缕砧声、几行雁字,或是一盏独对残荷的酒。那些被露水打湿的诗句,既承载着物候变迁的精密刻度,更镌刻着中国人对时光流转的幽微体悟——萧瑟处有深情,清冷中见永恒。

1、《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听闻白露节气将至,战乱中与兄弟离散的悲怆喷薄而出。"露从今夜白"既是精准的物候记录——寒露前后夜露凝白,更是将自然现象升华为情感符号:清露的寒意浸透纸背,与"月是故乡明"构成时空的双重映照。诗人以露色、月光为经纬,编织出乱世飘零的立体图景,末句"未休兵"三字如铁,将个人哀思楔入时代裂痕。这种以微小节气见证宏大悲欢的笔法,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典范。

2、《池上》

白居易〔唐代〕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白居易晚年闲居洛阳时,以科学家般的精确捕捉寒露物候。风曰"袅袅",露称"凄凄",叠字运用既合《诗经》遗韵,又显天平体特色。诗中兰、荷、鹤、萤四组意象,构成微型的生态链:兰花花期将尽而转白,荷叶残破却保留青翠,沙鹤独栖对应双萤飞舞,衰败与生机在寒露时节达成奇妙平衡。末句酒醒赏寥落的姿态,折射出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对自然律动的从容观照。

3、《玉阶怨》

李白〔唐代〕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首宫怨诗将寒露的物理特性转化为情感载体。玉阶凝露的细节,暗示女子伫立至夜深,"侵罗袜"的凉意实为寂寞的具象化。下帘望月的动作链条中,"水晶帘"与"白露"形成透明质感的呼应,寒露节气特有的清冽质感被赋予美学意义。李白以二十字构建的冷凝意境,恰似宋代工笔团扇上的霜痕:看似写节气物候,实则丈量着人心与月光之间的距离。这种以物候代抒情的"神韵"笔法,成为后世闺怨诗的经典范式。

4、《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唐代〕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永州谪居期间,柳宗元在寒露晨光中寻得精神解脱。"日出雾露馀"五字,凝练呈现寒露节气晨间特有的气象景观:夜露未晞,晨雾缭绕,阳光穿透形成的氤氲效果。青松"如膏沐"的比喻,将植物吸附露水的自然现象,升华为受戒沐浴的宗教意象。诗人通过寒露时节的寺院晨景,构建起连接自然节律与禅悟体验的通道,最终达到"离言说"的澄明之境。这种将节气观察哲学化的倾向,折射出中唐文人特有的精神追求。

5、《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王安石〔宋代〕

空庭得秋长,寒露入暮愁。
卧闻风响叶,起视月沉楼。
幽思忽已乱,远心谁与谋。
故人不可见,天阔水悠悠。

王安石在汴京试院值班时,寒露的节气特征触发对友人的思念。"寒露入暮愁"中"入"字精妙,既写凉露随夜色渗透的物理过程,又喻愁思侵袭的心理体验。风叶、沉月的视听组合,构成典型的寒露夜景:此时树叶含水量降低,摩擦声格外清脆;秋月因大气折射显得低垂。全诗以节气物候为经纬,将政治家的理性与诗人的感性交织,末句"天阔水悠悠"的苍茫意境,暗含熙宁变法前夕的复杂心绪,展现出宋诗"以理节情"的特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