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寒露诗句:古诗精选与注释
当寒露悄然浸染秋色,天地间便多了几分清冽与深邃。古人以诗为笔,勾勒出这一时节的独特韵致——鸿雁南飞、菊黄枫红、露凝为霜。这些诗句不仅记录物候变迁,更承载着文人墨客对光阴的敏感与生命的沉思。
1、《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流寓秦州时。诗中“露从今夜白”既点明寒露节气物候特征,又以白露之寒隐喻战乱中百姓的凄苦。“月是故乡明”与“边秋一雁声”构成空间上的张力,孤雁南飞恰似诗人漂泊无依的写照。全诗将节气意象与家国情怀交织,霜露之白与月光之冷共同渲染出乱离时代的苍凉底色。
2、《池上》
白居易〔唐代〕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白居易以细腻笔触捕捉寒露时节的微妙变化。风动露零的凄清中,兰荷的衰败与顽强形成对比,暗含生命轮回的哲思。沙鹤独立、水萤双飞的画面,既呈现物候特征,又寄托诗人孤寂与慰藉并存的心境。末句“酒初醒”的朦胧感,使整首诗在节气写实中透出超逸的文人意趣,体现中唐诗人对日常生活的诗意观照。
3、《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元稹〔唐代〕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元稹此诗堪称寒露节气的百科全书式书写。菊黄、雁南、叶落、霜降等典型物候依次展开,其中“化蛤”典出《国语》,谓雀入海为蛤,暗合寒露三候“雀入大水为蛤”的节气知识。尾联笔锋突转,以松柏长青对比万物凋零,既彰显士人坚贞品格,又暗含对政治寒冬的隐喻。全诗将科学观察、典故化用与人格寄托熔于一炉,体现唐诗“格物致知”的传统。
4、《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柳永〔宋代〕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柳永将寒露时节的“月露冷”与羁旅愁思完美交融。词中“蘋花渐老”“梧叶飘黄”皆是寒露典型物象,而“露冷”二字更强化了秋意的肃杀。通过宋玉悲秋的典故,将个人离愁升华为千古文人的集体无意识。烟水茫茫的意境,既写实又象征,体现宋词“以我观物”的审美特质,使节气不再是客观时间标记,而成为情感投射的载体。
5、《斋心》
王昌龄〔唐代〕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胧。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王昌龄以道家视角观照寒露,创造出一个空灵澄澈的精神世界。诗中“娟娟寒露中”的黄花,既是自然物候的实录,又是诗人高洁人格的象征。饮露卧风的举动,暗合《庄子》姑射神人“吸风饮露”的典故,将节气体验转化为修道实践。末句“光采与我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展现盛唐诗人融合儒道、师法自然的生命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