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二十四节气立冬诗句:诗词赏析与背景

二十四节气立冬诗句:诗词赏析与背景

时间:2025-09-16 18:35:01

二十四节气立冬诗句:诗词赏析与背景

立冬的寒风吹过枯黄的枝头,古人以诗笔为时光刻下印记。这些诗句如霜花般凝结着对季节更替的敏感,既有对万物敛藏的哲思,亦含围炉夜话的温情。透过千年墨痕,我们仍能触摸到诗人与天地共呼吸的脉动。

1、《立冬》

李白〔唐代〕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李白此作以疏狂笔墨勾勒立冬闲趣。首句"冻笔"二字巧妙呼应节气特征,砚台凝冰、诗兴暂歇的场景,暗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冬,终也,万物收藏"的记载。寒炉温酒的细节,展现唐代文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越冬雅趣。后两句更见诗仙本色:醉眼将月光误作积雪,既显酒意酣畅,又以错觉艺术化地表现冬夜清寒。全诗不着"立冬"二字,却通过器物、气候、行为的典型意象,完成对节气的诗意注解。

2、《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仇远〔宋代〕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仇远此诗捕捉江南立冬的微妙气象。细雨生寒的描写,恰合《礼记》"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的物候特征。庭前木叶青黄参差的画面,区别于北方"万木凋零"的冬景,体现地域气候差异。后两句暗藏时间密码:"小春"指农历十月,古人称此时节有春阳回暖现象,故称"小阳春"。诗人以寻觅早梅为结,既延续陆凯"折梅逢驿使"的江南意象传统,又以嗅觉通感勾连冬春交替的期待。这种对节气过渡性的细腻观察,正是宋人"格物致知"精神的诗意呈现。

3、《立冬日作》

陆游〔宋代〕

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放翁此诗以寒士视角书写立冬生活史。"授衣月"典出《诗经·七月》"九月授衣",指农历九月备冬衣的习俗,"始裘天"则直指立冬穿裘的节气传统。炭火称寸、棉被论铢的细节,真实记录南宋平民越冬物资的匮乏,与《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末句化用颜回"箪食瓢饮"典故,将节气体验升华为安贫乐道的精神操守。这种将节气民俗与个人志趣相结合的写法,开创了咏冬诗的新境界。

4、《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钱时〔宋代〕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钱时此作聚焦立冬前夜的物候突变。清霜冷絮的触觉描写,暗合《孝经纬》"霜降后十五日,斗指乾,为立冬"的天文依据。红叶满阶的视觉冲击,恰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节气注脚。后两句通过西风扫园与黄菊傲霜的对比,赋予菊花"节气守望者"的象征意义。这种将植物人格化的手法,既延续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传统,又创新性地将其置于立冬临界点的时间坐标系中,使花卉意象获得新的时间哲学内涵。

5、《立冬夜舟中作》

范成大〔宋代〕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
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范成大以舟行视角重构立冬夜观。首联"年华"与"雨寒"对举,将节气感受转化为生命体验,暗含《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的养生智慧。中两联的渔樵意象,既是对《易经》"向晦入宴息"作息规律的视觉化呈现,又构成水上火影、沙痕浪迹的立体画境。末句峨眉山月的期待,巧妙化用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的意境,将立冬夜泊的静止时空,延伸至晨曦的运动变化中。这种时空交错的写法,彰显了南宋山水诗"以理化情"的艺术特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