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小雪古诗词精选:冬雪初降的诗意表达

小雪古诗词精选:冬雪初降的诗意表达

时间:2025-09-15 08:35:02

小雪古诗词精选:冬雪初降的诗意表达

小雪时节悄然降临,天地间便铺开一幅素净的画卷。轻絮般的雪花飘落,诗人以笔为针,将寒酥银粟绣入诗行。这些诗句不仅记录着物候变迁,更凝结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怀。透过千年墨香,我们仍能触摸到那份初雪映心的悸动。

1、《小雪》

戴叔伦〔唐代〕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戴叔伦以简淡笔墨勾勒出小雪特有的轻盈之美。首句“花雪随风”将雪花比作飞花,暗合《世说新语》中“柳絮因风起”的典故,赋予雪以灵动气质。后两句笔锋转至书斋愁人,飞雪映窗的意象,既点明节气特征,又暗含“寒窗苦读”的文化隐喻。诗人通过外景与内情的对照,将自然物候与文人境遇巧妙绾合,展现唐代士大夫“观物取象”的审美传统。片雪飞寒的结尾,恰似一记清冷的琴音,余韵悠长。

2、《夜雪》

白居易〔唐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五绝堪称白描艺术的典范。诗人摒弃直接描摹雪景,转而通过“衾冷”“窗明”的体感变化,以及深夜折竹的听觉印象,构建出多维度的感知空间。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与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的美学理论遥相呼应。末句“折竹声”尤为精妙,既暗示积雪厚度符合小雪节气“地寒未甚”的特征,又以声响反衬夜的静谧,体现白居易“浅切有味”的诗风。全诗如同水墨册页,在留白处蕴藏无限冬趣。

3、《小雪日戏题绝句》

张登〔唐代〕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

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此诗展现了唐代南方地区独特的小雪物候。诗人以“刺梧犹绿”“槿花然”的鲜丽意象,颠覆北方“雪压冬云”的常规认知,暗合《礼记·月令》中“仲冬之月,芸始生”的记载。后两句借“炎洲雨露”的对比,揭示中国幅员辽阔导致的节气差异,具有珍贵的气候史料价值。张登以戏谑笔调打破节气书写的窠臼,在幽默中暗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反映中唐诗人求新求变的创作倾向。

4、《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徐铉〔南唐〕

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

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

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

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徐铉将节气感怀与人生况味熔于一炉。诗中“煮茶”“篱菊”等意象,构成典型的文人小雪生活图景,暗含《茶经》“其水,用山水上”的品茗传统。颈联“寂寥”“斑驳”二词,既描摹轻霜覆物的节气特征,又隐喻岁月沧桑。尾联的“流年”之叹,与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异曲同工,展现南唐士人在政权更迭中的普遍心境。全诗以细腻的物候观察为经,以深沉的生命意识为纬,织就一幅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节气诗笺。

5、《小雪》

李咸用〔唐代〕

散漫阴风里,天涯不可收。

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

阁静萦吟思,途长拂旅愁。

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

李咸用此作展现小雪时节雪的微妙状态。诗中“压松未得”“扑石暂留”精准捕捉初雪易融的物理特性,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的记载相印证。诗人将雪与“吟思”“旅愁”相连,延续了《楚辞》“霰雪纷其无垠”的抒情传统。尾联“玉成丘”的想象,既暗合崆峒山道教圣地的文化背景,又以虚笔拓展诗意空间,体现晚唐诗歌“尚奇尚怪”的审美趣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