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至的古诗:古人眼中的最长夜
当冬至的阴影笼罩大地,古人以诗笔丈量夜的深度。这一日,太阳行至黄经270度,北半球迎来白昼最短的时光。在唐宋诗人的笔下,冬至不仅是自然节律的刻度,更承载着羁旅之思、围炉之暖与天地寂寥的哲思。那些墨痕里的寒星、孤灯与梅影,至今仍能照见千年前最长夜的温度。
1、《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唐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此诗作于白居易宦游邯郸之时。诗人以驿馆孤灯为引,将冬至夜特有的寂寥放大至极致。"影伴身"三字,既写烛光投映的物理现象,更暗喻游子与影为伴的孤独境况。后联笔锋一转,遥想家人围坐夜话的场景,以虚写实的手法,让三百里外的温情与驿站的清冷形成强烈反差。唐人视冬至为"亚岁",本应阖家团聚分食赤豆粥以驱疫,而诗人偏在此时漂泊异乡,更凸显节令与处境的矛盾。白诗平易中见深致的特色,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2、《冬至》
杜甫〔唐代〕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此诗堪称杜甫晚年漂泊生涯的冬至注脚。"长为客"与"独老"的自我指认,道尽安史之乱后诗人的生存状态。诗中"丹壑""紫宸"的壮丽意象,与"心折无一寸"的颓唐形成尖锐对比,折射出盛唐诗人面对破碎山河时的心理落差。尤值玩味的是"天边风俗自相亲"句,既写夔州土人冬至祭祖的民俗,又暗含诗人与当地文化的疏离感。杜诗沉郁顿挫的特质,在此化作对时空错位的精准捕捉,将个人命运嵌入节气变迁的宏大叙事。
3、《冬至夜作》
韩偓〔唐代〕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驿使不须催去马,郡人争贺履长来。
阴阳升沉终有候,气候往复岂无媒。
不似洛阳花下客,漫随车马逐尘埃。
韩偓此诗展现了唐人对冬至的科学认知与诗意想象并存的特质。"葭灰动"指向古人验证节气的候气法——将芦苇膜烧灰置于律管,冬至阳气生则灰飞。"南枝早梅"既是物候观察,又暗含《荆州记》"大庾岭梅南枝落北枝开"的典故。后四句转入哲理思考,以阴阳升降的自然规律,反衬宦海浮沉的人世无常。全诗将科学观察、典故化用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体现晚唐诗人精微的思维特质。
4、《辛酉冬至》
陆游〔宋代〕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陆游笔下呈现了南宋士人独特的冬至体验。首句"日南至"采用《后汉书》中"冬至日南极,景最长"的天文记载,显示宋人知识的精确性。"怯增年"三字力透纸背,既写古稀老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又暗含壮志未酬的焦虑。诗中祭拜、分食的节俗描写,与"独早眠"的冷清形成对照,末句却突然转入"探春梦"的绮思,展现陆游诗作中现实与浪漫交织的特质。这种矛盾张力,恰是宋代文人面对传统节令时复杂心绪的折射。
5、《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苏轼〔宋代〕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苏轼此诗作于杭州通判任上,展现宋人冬至寻幽的雅趣。"微阳回未回"双关冬至阳气始生却寒意犹存的天候特征,以井底喻指阳气初萌的隐蔽状态。后两句看似自夸,实则暗用唐人"花开堪折直须折"的典故,反其意而写非花时的独游之乐。苏轼将理学格物精神与禅宗静观态度融入节气诗中,创造出"枯荄寒雨"中见生机的独特审美,这种"反常合道"的笔法,正是宋诗理趣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