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小寒诗句:古诗精选与注释
当小寒的朔风掠过枯枝,天地便以最凛冽的笔触勾勒出冬的骨骼。古人将这一时节凝于诗行,或咏物言志,或感时抒怀,字里行间既有霜雪的清冷,亦藏炉火的温情。这些诗句如同冰裂纹瓷器上的金缮,在破碎处闪耀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坚韧。
1、《小寒》
元稹〔唐代〕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元稹此诗以物候为经,以音律为纬,开篇即以古乐"大吕"对应小寒节气,暗合十二月律的传统文化体系。诗中"欢鹊""霜鹰""雊雉"构成三重意象:喜鹊筑巢的生机、苍鹰北飞的锐气、野雉隐茅的含蓄,共同编织出冬春交替时的矛盾张力。末句"春冬正月交"点破节气本质,将严寒视为阴阳转换的必经之路,体现唐人"以理化情"的哲学观。全诗对仗工稳如节气轮转,禽鸟意象的选择更暗含《礼记·月令》"季冬之月,雁北乡"的古老智慧。
2、《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唐代〕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此诗作于杜甫漂泊潭州时,表面写小寒食节的舟中即景,实则暗藏家国之思。"强饮"二字道破贫病交加的窘迫,与"鹖冠"的隐士装束形成精神对峙。诗中春水、戏蝶、轻鸥等意象皆属反常描写——本应萧瑟的小寒时节却出现春景,实为诗人以乐景写哀的匠心。末联"云白山青"的壮阔视野突然收束于"直北长安",将个人病痛升华为对唐王朝衰落的忧患。这种以节气为时空坐标的抒情方式,开创了后世"节令感怀"的典范。
3、《早发竹下》
范成大〔宋代〕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范成大的山水诗总带着宋人特有的理趣,此诗记录小寒破晓的皖南行旅。首句"结束晨妆"的拟人笔法,将节气化为可梳洗的佳人,消解了冬日的肃杀。"薄薄轻轻"与"重重叠叠"的叠词运用,既摹写山雾形态,又暗合阴阳消长的节气特征。中二联对仗如工笔画:炊烟之直对应溪桥之弯,碧穗之静呼应绿纹之动,构成完整的农耕生活图景。末句"有情无思"的哲学体悟,恰是小寒时节"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绝妙注解。
4、《小寒》
陆游〔宋代〕
夜长稚子添书课,霜近衰翁忆醉乡。
尽道吴中时节晚,菊花也作腊前香。
陆游以白描手法捕捉小寒时节的市井温情。前两句形成时空对仗:长夜与严霜是自然时序,添课与忆醉乃人世悲欢。稚子勤学与衰翁纵酒的对比中,藏着诗人对生命阶段的深刻体认。后两句突发奇想,将吴地菊花的反季开放,解构为对"节气铁律"的温柔反抗。这种"以花破寒"的写法,既承继陶渊明"采菊东篱"的隐逸传统,又注入南宋士人特有的倔强气质。全诗仅28字,却完成从家庭琐事到精神超越的三重跃升。
5、《蜡梅香》
喻陟〔宋代〕
小寒时节,正同云暮惨,劲风朝烈。
信早梅、偏占阳和,向日处,凌晨数枝争发。
时有香来,望明艳、遥知非雪。
想玲珑嫩蕊,绰约横斜,暖烟清绝。
喻陟此词堪称小寒时节的物候标本。上阕"同云暮惨"与"劲风朝烈"形成昼夜循环的寒冷框架,下阕"凌晨数枝"的蜡梅却撕开这道帷幕。词人调动多重感官:视觉的"明艳"、嗅觉的"香来"、触觉的"暖烟",构建出立体的小寒体验。"遥知非雪"化用王安石名句,却反转其意境——不是雪中寻梅,而是梅破雪出。这种"以艳破惨"的笔法,恰似节气本身蕴含的辩证法:极寒之中孕育着阳气的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