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关于大寒的古诗:二十四节气的严寒终章

关于大寒的古诗:二十四节气的严寒终章

时间:2025-09-18 09:00:02

关于大寒的古诗:二十四节气的严寒终章

大寒的风刃掠过苍茫大地,古人以诗笔为刃,在凛冽中刻下最后的冬痕。作为二十四节气之末,大寒承载着极寒的肃杀与春意的暗涌,那些凝结在诗句里的霜雪与炉火,既是物候的实录,亦是文人对天地秩序的深沉礼赞。

1、《大寒》

陆游〔宋代〕

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可怜切云冠,局此容膝室。吾车适已悬,吾驭久罢叱。拂麈取一编,相对辄终日。

陆游笔下的大寒,是文人困守书斋的缩影。"雪未消"与"闭户"构成封闭的寒境,而"切云冠"的意象暗喻壮志未酬的窘迫。诗人以悬车罢驭自况,将政治失意转化为"拂麈编"的静观。这种外冷内热的书写,恰如大寒节气阴至极而阳始生的物候特征,在局促中透出宋人特有的内省力量。麈尾与书卷的细节,更彰显士大夫以文化对抗严寒的精神姿态。

2、《大寒出江陵西门》

陆游〔宋代〕

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此诗展现大寒时节的行旅图景。"淡日寒云"的天气描写精准捕捉节气特征,而"重裘藏手"的细节透出刺骨寒意。诗中狐兔深莽、牛羊远村的意象群,构成荒寒与生机并存的矛盾空间,暗合大寒三候中"鸡始乳"的阳动征兆。尾联"岁穷游子"之叹,将节气终点与人生漂泊感相连,使物理时间的严寒升华为生命体验的苍茫。陆游以顿挫笔法,在冻土般的诗句里埋下春意的伏笔。

3、《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

苏轼〔宋代〕

春雨如暗尘,春风吹倒人。东坡数间屋,巢子谁与邻。空床敛败絮,破灶郁生薪。相对不言寒,哀哉知我贫。

苏轼在标题点明大寒,诗中却以"春雨"起笔,形成时空错位的艺术张力。破灶生薪的细节,既是对抗严寒的实写,又隐喻文人贫贱不移的操守。"相对不言寒"的留白,将大寒的物理体验转化为相濡以沫的精神温度。这种以春景写冬寒的反衬手法,暗合大寒"寒极必暖"的节气哲学,展现苏轼困顿中依然旷达的生命态度。柴灶与败絮的意象选择,更见宋诗以俗为雅的美学追求。

4、《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

元稹〔唐代〕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元稹此作堪称节气诗的典范。前四句构建封闭的温暖空间,金炉兽炭与腊酒的意象,展现唐代贵族应对大寒的物质文化。后四句突然转入宇宙视角,"星周月讵存"以天文现象呼应节气更迭,末句"梅柳待阳春"则揭示大寒作为阴阳转换节点的本质。全诗在微观与宏观视角间自如切换,将生活经验提升为天地节律的体悟,体现唐诗特有的时空意识。

5、《村居苦寒》

白居易〔唐代〕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白居易以史家笔法记录大寒中的民生疾苦。"竹柏冻死"的夸张描写强化严寒程度,而"布絮不蔽身"的实录,展现诗人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诗中蒿棘火与如剑北风的对比,构成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画面,将节气体验拓展为社会观察。这种以苦寒喻时政的写法,继承杜甫"朱门酒肉臭"的批判传统,使节气诗承载了厚重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