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寒的古诗:寒冬初始的诗词佳作
当小寒的霜气悄然爬上窗棂,天地便以最凛冽的笔锋勾勒出冬的筋骨。古人以诗为媒,将这一时节的清冷与孤傲、寂寥与温情,凝练成永恒的文字。这些诗篇不仅是节气的注脚,更承载着文人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生命哲思的沉淀。
1、《小寒》
元稹〔唐代〕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元稹以律历入诗,首句“小寒连大吕”将节气与古乐十二律对应,彰显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诗中“欢鹊垒新巢”“霜鹰近北首”等意象,构成动静相宜的冬日画卷:寒鹊拾食的生机与霜鹰肃杀的威仪,恰是小寒时节阴阳交替的微妙写照。末句“春冬正月交”点明物候特征,严冬中已暗藏春的讯息,诗人对时序流转的敏锐洞察力跃然纸上。
2、《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唐代〕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此诗作于杜甫漂泊湖湘时期,小寒食节的冷寂与诗人暮年的苍凉相互映照。“春水船如天上坐”以夸张笔法写舟行之感,与“老年花似雾中看”形成虚实对照,暗喻人生迷茫。蝶、鸥意象的轻盈与“云白山青”的壮阔,反衬出“愁看直北”的沉郁。诗人将节气特有的清冷氛围,转化为对家国命运的深长忧思,展现出杜诗沉雄顿挫的艺术特质。
3、《早发竹下》
范成大〔宋代〕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范成大以田园诗人的慧眼捕捉小寒晨景。首联“破小寒”二字,将冬日晨起的艰难与策马散心的惬意巧妙融合。中二联对仗精工,“薄薄轻轻雾”与“重重叠叠山”形成质感对比,炊烟碧穗、溪水绿纹的设色明丽如画。尾联“清禽百啭”赋予寒日以生机,而“有情无思”的哲学体悟,恰是宋诗理趣的典型体现,展现了对自然法则的超然观照。
4、《小寒》
陆游〔宋代〕
夜长稚子添书课,霜近衰翁忆醉乡。尽道吴中时节晚,菊花也有一枝黄。
陆游以老辣简练的笔触勾勒小寒家事。前两句通过“稚子夜读”与“衰翁忆醉”的对比,呈现寒夜中两代人的不同心境。后两句笔锋陡转,以吴地晚菊讽喻时序认知的局限——即便在凛冽的小寒,生命依然倔强绽放。诗人借物抒怀,将节气的物理特征升华为对抗岁月流逝的精神宣言,短章中蕴含宋人特有的理趣与骨力。
5、《望梅·小寒时节》
王沂孙〔宋代〕
小寒时节,正同云暮惨,劲风朝冽。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黄昏院落,无处著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
王沂孙以咏物词见长,此作将小寒的肃杀与梅的孤高交织书写。“同云暮惨”“劲风朝冽”的铺陈,为梅的出场营造极致环境。词人化用杜甫“天寒翠袖薄”诗意,以“佳人”喻梅,赋予物象人格化的凄美。结句“何况江头路”以递进手法,将梅的生存困境推向高潮,暗寓遗民词人对南宋覆灭的哀思,体现宋末咏物词“幽韵冷香”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