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冬的古诗:诗人笔下的初冬风光
当立冬的寒意悄然浸透大地,诗人笔下的初冬便有了别样风情。枯荷听雨,霜叶飘零,炉火初红,这些意象交织成文人对季节更替的敏感与沉思。立冬不仅是气候的转折点,更承载着古人对光阴流逝的哲学体悟,在简净的诗行间,藏着对生命轮回的深切观照。
1、《立冬》
李白〔唐代〕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李白以疏狂之笔勾勒立冬时节的慵懒与诗意。开篇“冻笔”二字直扣节气特征,砚台结冰、笔墨凝滞的细节,将冬日严寒具象化。而“寒炉美酒”的温暖对照,凸显诗人以酒御寒的闲适。后两句转入醉眼朦胧的幻境,墨迹如雪、月色如银的错觉,既展现诗人特有的浪漫想象,又暗合冬夜清冷寂寥的意境。全诗不着“立冬”二字,却通过器物、气候、心境的层层渲染,传递出初冬特有的萧散之美。
2、《立冬日作》
陆游〔宋代〕
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陆游此诗以简朴生活映照立冬节气。前四句写逼仄居所与季节更替,“授衣月”典出《诗经》,指农历九月备寒衣,“始裘天”即指立冬需穿皮袄,两者对举强化时序推移。五六句细数过冬物资的匮乏,“寸积”“铢称”的计量单位,凸显贫士生活的精打细算。末二句笔锋一转,以颜回“陋巷”自况,展现安贫乐道的豁达。全诗通过物质贫瘠与精神富足的对比,将立冬这一物质准备节点,升华为士人修身立德的象征。
3、《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钱时〔宋代〕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钱时捕捉立冬前夕的典型物候,构建凋零与坚守的意境交响。“清霜冷絮裯”以触觉写寒意侵衣,红叶满阶的视觉画面则暗示秋尽冬来。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西风扫园林”的狂暴与“黄花不负秋”的静默形成强烈反差。菊花作为立冬时节最后的坚守者,被赋予人格化的忠诚品格,既是对植物特性的准确观察,也寄托着诗人对晚节孤高的精神追求。全诗以微小物象承载宏大主题,展现宋诗理趣与寄托的完美结合。
4、《立冬夜舟中作》
范成大〔宋代〕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
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范成大在舟中记录立冬夜的特殊观感。首联直抒胸臆,将人体衰老与气候转寒并置,凸显生命与自然的同步律动。中二联描绘江上夜景:山上樵夫的火光与水底渔灯的倒影构成空间纵深感,“浪影千叠”“沙痕没棱”的细腻观察,展现水墨画般的朦胧美。尾联透露对峨眉山色的眷恋,却因冬夜黑暗不得见,只能期待黎明。这种欲观不得的怅惘,恰似立冬时节万物将藏未藏的微妙状态,体现诗人对自然变化的精微把握。
5、《立冬》
王稚登〔明代〕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王稚登以羁旅视角书写立冬体验。前两句通过“庭柯”“黄叶”的意象堆叠,构建客居环境的萧瑟氛围,“秋风吹尽”与“客里过”的时空交错,强化漂泊无依之感。后两句转入禅房夜境,灯月交映的清冷画面中,“今宵寒较昨宵多”的朴素比较,既符合立冬气温骤降的气候特征,又暗含人生境遇每况愈下的隐喻。全诗以简净笔墨,将节气物候、羁旅愁思与禅悟心境熔于一炉,体现晚明诗人追求“淡而远”的美学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