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立冬节气诗10首:古诗中的冬日初始

立冬节气诗10首:古诗中的冬日初始

时间:2025-09-14 08:35:02

立冬节气诗10首:古诗中的冬日初始

立冬的寒风吹落最后一片秋叶,古人的笔墨便悄然转向冬的序章。这十首诗如十幅微缩的时令画卷,或写北风卷地,或描炉火温酒,在霜凝瓦冷的时节里,藏着诗人对光阴的凝视与生命的沉吟。从杜甫的沉郁到白居易的平实,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艺术触角,探入这个阴阳交割的节气深处。

1、《立冬日作》

陆游〔宋代〕

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陆游此诗以简朴笔触勾勒立冬时节的寒士生活。授衣月(农历九月)与始裘天形成时间链,揭示节气更迭的必然。篝炉炭以寸计、布被绵以铢称的细节,既写物质匮乏,又暗含对温暖的珍视。末句师法颜回陋巷之志,将困顿升华为精神超脱。诗中炭火与被褥的意象,恰是立冬民俗"备冬藏"的诗意呈现,而欣然之态更显宋人面对自然规律的豁达。

2、《立冬》

紫金霜〔宋代〕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诗人以对比手法绘制立冬生态图卷:枯荷与倔强黄杨、呼啸北风与半疏白桦,构成衰飒与坚韧的二重奏。冷霜醒骨暗合中医冬藏养肾之说,残照读书则展现文人的节气仪式感。末联邀约三九赏梅的设想,将立冬置于冬季时序中审视,小火炉的暖意更成为对抗严寒的文化符号。全诗在物候观察中渗透着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精神。

3、《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仇远〔元代〕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元人仇远捕捉江南立冬的特殊景致:细雨代替飞霜,青黄参差的树叶颠覆北方草木凋零的刻板印象。小春(农历十月)与梅香的并置,揭示中国地域气候差异。诗人以嗅觉牵引视觉,梅花意象既是对立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的诗意转化,又暗含"冬至一阳生"的易理。这种对微末自然变化的敏感,正是元代隐逸诗人对陶渊明观察传统的继承。

4、《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钱时〔宋代〕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诗题点明立冬前最后一场霜的节点意义。清霜冷絮与满阶红叶构成色彩浓烈的视觉冲击,西风扫园的动态与菊花静立的恒久形成时空张力。黄花(菊)作为立冬节气的物候标志,被赋予坚守气节的象征意义。诗人通过花卉荣枯的对比,暗喻士人在政治寒流中的操守,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得宋代理趣诗的精髓。

5、《立冬夜舟中作》

范成大〔宋代〕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范成大以舟中夜泊的独特视角观照立冬。首联将人体衰老与气候转寒并置,体现宋诗理趣。樵火渔灯的明灭,勾勒出水上人家的冬夜生计;浪影沙痕的变幻,暗合《周易》"履霜坚冰至"的节气预言。末联对峨眉晨光的期待,透露立冬阴极阳生的哲学思考。全诗通过微观视角的转换,展现南宋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认。

6、《立冬》

王稚登〔明代〕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明代诗人以羁旅视角书写立冬体验。秋风扫尽庭柯的意象,暗用《淮南子》"草木黄落"的节气记载。禅灯与半轮月的组合,赋予寒夜以宗教静谧感。末句"今宵寒较昨宵多"的朴素表达,精准捕捉立冬气候特征,这种对温度变化的敏感,与明代《月令采奇》等农书对物候的细致记录一脉相承。客里过三字,更点出节气诗中的漂泊母题。

7、《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方回〔元代〕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贫苦如荒岁,无何异俗年。

方回记录了一场反常的立冬前暴雪。风翻屋雪满船的夸张描写,与未装绵的衣着形成荒诞对比。酸指冻肩的体感刻画,开创了元代诗歌写实新风。残菊鲜妍的顽强,反衬诗人老迈萧索,将个人命运与气候异常相勾连。诗中"非时""俗年"等语,反映元代文人对节气失序的忧患意识,这种关注天人感应的思想,源自《礼记·月令》的传统。

8、《立冬》

陶安〔明代〕

乍寒冬气应,此日电雷收。惊蛰尚嫌早,喧和似不优。田家终岁计,麦穗两岐求。且愿贮馀粟,柴门免百忧。

明代农事诗的代表作。首联电雷收的异常天象,对应《吕氏春秋》"冬行春令"的灾异记载。诗人以农人视角审视节气:惊蛰过早的担忧,揭示立冬本应"水始冰"的物候规律;麦穗两岐的期盼,反映冬小麦与立冬的农事关联。贮粟免忧的结语,直指《齐民要术》"冬藏"主题。全诗将节气观察融入民生关怀,体现明初理学经世致用的思想。

9、《立冬节斋宿竹宫悼姚高士》

程公许〔宋代〕

金鲫鱼犹涵藻涧,玉蕤香未破梅花。人生快意搔难及,只有诗情老未差。燕坐心源如止水,馀工吟笔烂生霞。鹿门幸遂幽栖志,更筑虚堂伴白沙。

这首悼亡诗将立冬节气与生命哲思交融。金鲫藻涧的静美与玉蕤梅香的清冷,构成冬初特有的意象组合。燕坐心源化用《庄子》典故,将节气更替升华为心灵修炼。鹿门幽栖的结语,既指汉代庞德公隐逸故事,又暗合立冬"君子斋戒"的《月令》传统。诗人通过节气物候的描摹,完成对逝者精神境界的追慕,展现宋代悼亡诗的理学深度。

10、《立冬客馆病坐》

李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