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白露古诗10首:描写秋意与清露的诗词汇编

白露古诗10首:描写秋意与清露的诗词汇编

时间:2025-09-16 11:00:03

白露古诗10首:描写秋意与清露的诗词汇编

白露悄然坠入草叶间,天地便铺开一卷澄澈的诗笺。古人以霜毫蘸取清露,将秋的微凉与心的颤动凝成永恒字句。这些诗行如露珠折射晨光,既有节气物候的精准记录,更蕴藏文人对时光流逝的幽微体悟。撷取十首经典,可窥见千年诗心与自然节律的共鸣。

1、《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在秦州望月怀远。颔联“露从今夜白”直指白露节气,以物候变迁暗示战乱中生命的脆弱。寒露凝为霜白,与戍鼓、孤雁共同构成边塞秋夜的肃杀图景。诗人将节气特征与家国离乱熔铸一体,清露之白与月光之明形成双重映照,既写自然之变,更抒兄弟离散之痛。后四句层层递进,由节气物候转向人间苦难,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2、《白露》

杜甫〔唐代〕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此诗展现白露时节的田园逸趣。首句以“团”字描摹露珠凝结柑橘的晶莹之态,暗合《礼记》“孟秋之月白露降”的记载。诗中马蹄轻踏、江船横渡的动态画面,与静观鱼乐的闲适形成节奏变化。尾联“秋实”呼应节气物产,“幽径”则隐喻人生选择。杜甫将节气观察融入日常生活,通过细微物象展现唐代农耕文明与自然节律的和谐。全诗洗练清新,不同于其沉痛之作,可见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

3、《南湖晚秋》

白居易〔唐代〕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
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白居易以白露为时间坐标,勾勒南湖衰飒秋景。开篇点明节气特征,湖水之“老”与荷叶之“衰”构成双重拟人,暗合诗人晚年心境。诗中“青枫”“黄芦”的冷暖色调对比,强化了秋意的视觉冲击。后四句由景入情,“手攀”“足蹋”的肢体动作与“惨澹”“冷落”的心理状态形成张力,体现白居易诗风由讽喻转向内省的变化。此诗将节气物候与生命体验交织,展现中唐文人特有的感伤美学。

4、《衰荷》

白居易〔唐代〕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此诗聚焦白露时节的残荷意象。首句“凋花花不残”看似矛盾,实则精确捕捉荷叶将枯未枯的瞬间——白露虽使花凋谢,却尚未摧折其形。这种微妙状态被诗人赋予哲学意味:萧条中蕴含倔强生命力。后两句以“无人解爱”的孤寂姿态,构建出文人特有的审美范式。白居易将节气物候观察升华为精神观照,其“中隐”思想在此得以体现。全诗仅二十八字,却完成从自然观察到人生感悟的跨越,展现白诗通俗中见深刻的艺术特色。

5、《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作为中国最早的节气诗篇,《蒹葭》以白露为背景展开求索主题。开篇“白露为霜”不仅是物候记录,更暗示追寻的艰难时令。露水凝结为霜的过程,隐喻求而不得的情感状态。诗中“水中央”的虚幻空间与“道阻且长”的现实困境形成对照,体现《诗经》比兴手法的精妙。此诗奠定了白露在文学中的双重象征:既是自然节气,也是情感阻隔的意象。后世文人屡屡化用此境,使白露成为中国文化中永恒的原型意象。

6、《初秋》

孟浩然〔唐代〕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孟浩然捕捉白露前后的气候转变,构建出隐士的秋夜图景。前两句以“夜渐长”“重凄凉”直写节气特征,后两句则通过书斋静观展现细微变化。末句“丛莎有露光”尤为精妙,以草间露珠折射的微光暗示时辰流转,体现山水诗人对自然律动的敏感。全诗未直言白露而处处见白露,将节气体验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展现盛唐田园诗平淡中见深邃的特质。这种不事雕琢的写法,正是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的注脚。

7、《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李白〔唐代〕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李白此诗虽未明言白露,却处处体现秋初气象。开篇反问打破“悲秋”传统,展现诗人豪迈个性。诗中“山将落日”“水与晴空”的阔大景象,与白玉壶中的酒液形成光影呼应,暗合白露时节天高水清的特征。后四句写饯别场景,马鞍、古木、衣带等物象皆被赋予灵动气息。李白将节气特征转化为精神气度,其“秋兴逸”的宣言,实为盛唐气象的诗意呈现。这种对秋意的独特诠释,成为后世文人突破季节框架的典范。

8、《早秋曲江感怀》

白居易〔唐代〕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此诗以白露前后的曲江池为观察点,展现季节更迭中的生命哲思。前四句精确描绘初秋物候:暑云消散对应“凉风起”,荷花结子暗合“白露降”的农谚。后四句转入人生感慨,将“朱颜”易老与“白日”永恒并置,形成强烈反差。白居易巧妙运用节气变迁的不可逆性,隐喻光阴流逝的残酷。诗中“池上秋又来”的“又”字,尤其体现诗人对时间循环的深刻认知。这种将自然观察升华为生命体验的写法,构成白氏晚年诗作的重要主题。

9、《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唐代〕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此诗虽短,却精准捕捉白露时节的夜境特征。诗中“凉天”既指体感温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