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二十四节气处暑诗句:盛夏与秋凉的交替

二十四节气处暑诗句:盛夏与秋凉的交替

时间:2025-09-15 13:00:03

二十四节气处暑诗句:盛夏与秋凉的交替

处暑的微风掠过稻浪,天地间便悄然展开一场光与凉的缱绻对话。这个承接着炎夏余威与清秋初兆的节气,在诗人的笔下化作千般意象——或许是一缕褪暑的云,一叶知秋的梧桐,又或是夜半忽觉的薄衾。这些诗句如同时间的琥珀,封存着古人对自然律动的细腻感知,也映照着农耕文明中人与天时的深刻共鸣。

1、《处暑后风雨》

仇远〔元代〕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元代文人仇远以骤雨涤暑的瞬间,捕捉处暑节气最典型的物候特征。首联"疾风驱急雨"四字如刀劈斧削,将夏秋交替的激烈感具象化,而"残暑扫除空"则暗含《淮南子》"凉风至,白露降"的节气记载。诗人通过纸窗缝隙感知的细微凉意,与闲置的纨扇形成巧妙对照,不动声色地完成从触觉到视觉的时空转换。末句引入欧阳修《秋声赋》的典故,使个人体验与文人传统形成互文,展现出士大夫对节气变迁特有的文化敏感。

2、《早秋曲江感怀》

白居易〔唐代〕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白居易以曲江池的物候变化为镜,映照出对生命流逝的哲学思考。诗中"暑云散"与"凉风起"的意象组合,恰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的释义。荷花结子的细节,既是对《齐民要术》中"处暑中,向秋节,莲实始熟"农事观察的诗化呈现,又暗喻人生盛衰。诗人将节气的循环往复与生命的单向流逝并置,在"岁岁秋相似"的永恒感中,凸显"朱颜易销歇"的惆怅,展现出唐代文人特有的时空意识。

3、《处暑》

张嵲〔宋代〕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未失诗家法,从渠客子啼。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蹊。 云物今如此,故园何日归。

宋代诗人张嵲以农事视角切入处暑节气,展现士人阶层对农耕文明的深切关怀。"高原满一犁"的丰收图景,对应《四民月令》"处暑中,刈黍稷"的农事记载,而"焦槁免无泥"的庆幸,则揭示出节气雨水对民生的重要性。诗中禅蹊青草的意象与故园之思交织,既延续了杜甫"白头搔更短"的沉郁诗风,又将节气感知提升至生命归宿的层面。这种将物候、农事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的写法,正是宋诗理趣的典型体现。

4、《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张耒〔宋代〕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张耒此作巧妙利用山中秋早的特殊性,构建出世事与节气的双重对照。"尘世未徂暑"与"山中今授衣"的时空错位,暗合《礼记·月令》"处暑之日,鹰乃祭鸟"的物候差异记载。诗人选取露蝉声咽的听觉意象,精准捕捉处暑三候"天地始肃"的特征,而"秋日景初微"的视觉描写,又与范成大"新凉直万金"的处暑体验遥相呼应。末联将节气引发的时序之感,升华为对人生际遇的深刻反思,展现出江西诗派以理节情的艺术特色。

5、《处暑日二首·其一》

弘历〔清代〕

代谢凭谁测,由来其理常。 天高云影淡,日远树阴长。 池苇何妨白,田禾渐喜黄。 风从西北至,思共霁宵凉。

乾隆皇帝以帝王视角书写处暑节气,却展现出难得的文人雅趣。"天高云影淡"的澄明之境,暗含《逸周书》"处暑之日,禾乃登"的古老智慧,而"田禾渐喜黄"的描写,则折射出清代重视农耕的治国理念。诗中"风从西北至"的物候观察,精准对应《农政全书》对处暑时节"凉风至,天地始肃"的记载。末句"思共霁宵凉"将帝王对民生的关怀,转化为与百姓共沐秋凉的平等意愿,在节气诗中别具一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