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关于立秋的诗:诗人眼中的秋风初起

关于立秋的诗:诗人眼中的秋风初起

时间:2025-09-18 10:35:01

关于立秋的诗:诗人眼中的秋风初起

立秋的凉意悄然掠过树梢,诗人的笔尖便蘸满季节的私语。从梧桐叶落的微响到菡萏香销的怅惘,这些诗句如古老的青铜编钟,在时光长廊里敲击出金声玉振。秋风初起时,古人以诗为尺,丈量天地呼吸的韵律,亦丈量心头浮动的万千气象。

1、《立秋》

刘翰〔宋代〕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刘翰以工笔般的细腻捕捉立秋之夜的微妙转捩。乳鸦啼散勾勒出暮夏向初秋过渡的时空背景,玉屏空的意象暗喻季节更迭的寂寥。新凉与秋风这对虚实相生的意象,将触觉感受转化为诗意体验。后两句尤见匠心:秋声本不可见,诗人却通过满阶梧叶的视觉画面,让无形的节气有了具象载体。月光下的落叶成为时间的刻度,记录着物候变迁的精确时刻。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体现了宋诗理趣与意境交融的审美追求。

2、《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白居易〔唐代〕

下马柳阴下,独吟怀旧游。

萧条立秋日,何必更悲秋。

池荷风翻叶,林蝉露泣喉。

感此增怅望,长吟独搔头。

白乐天在曲江畔的这场立秋独吟,将节气物候与人生感慨熔铸成典型的唐人气象。柳阴与池荷的意象延续了六朝以来悲秋传统,但何必更悲秋的转折又展现出中唐文人特有的旷达。风翻荷叶的动感画面与露泣蝉声的凄清音响形成蒙太奇式组合,末句搔头的细节描写,将抽象的怅望之情具象化为充满张力的身体语言。全诗在节气变迁中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体现唐代士大夫以自然时序为情感载体的创作范式。

3、《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益〔唐代〕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李益这首览镜诗堪称唐代立秋题材的绝唱。镜中生涯的意象既是对《庄子》鉴物哲学的化用,又暗合立秋日传统验暑的民俗。两鬓雪与秋风的对应关系,将生理衰老与季节轮回构成隐喻系统。诗人以极简笔墨完成三重时空叠印:镜中倒影的此刻、明日将来的秋风、万事销尽的永恒。这种通过节气触发生命沉思的创作方式,展现了盛唐过后文人愈加内敛的时空观照。

4、《早秋曲江感怀》

白居易〔唐代〕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白乐天以曲江池为舞台,演绎立秋时节的宇宙人生之思。暑云散与凉风起的对仗,精准捕捉节气转换的物理特征。荷花半成子的细节,既符合立秋三候寒蝉鸣的物候特征,又暗喻生命由盛转衰的过程。后四句转入哲理抒发,将山水永恒与人生短暂并置,形成强烈的时空张力。这种由具体物象升华为普遍哲理的创作路径,彰显了唐代诗人处理节气题材的典型思维模式。

5、《立秋》

范成大〔宋代〕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范石湖此作打破传统悲秋窠臼,展现宋人面对节气更替的新鲜态度。三伏熏蒸的夸张描写,反衬出立秋到来的解脱之感。暑中浮生的佛教用语,将季节体验提升至生命觉悟的高度。后两句尤为精警:岁华过半本应引发伤感,诗人却以贺秋的昂扬姿态完成情感逆袭。这种对节气内涵的创造性转化,反映了宋代士大夫将自然时序纳入生活美学的文化取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