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处暑节气诗精选:7首古诗描写暑尽秋来

处暑节气诗精选:7首古诗描写暑尽秋来

时间:2025-09-18 09:35:02

处暑节气诗精选:7首古诗描写暑尽秋来

处暑的凉风掠过稻浪,蝉鸣渐弱,天地间便有了秋的私语。古人以诗为笔,记录下这暑气将尽未尽的微妙时刻——残荷犹举,新雁初飞,一叶知秋的震颤与丰收在望的喜悦,皆凝练成跨越千年的节气密码。七首经典之作,如同七枚时光书签,标记着夏秋交替时最动人的文化表情。

1、《早秋曲江感怀》

白居易〔唐代〕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白居易以曲江池为镜,捕捉处暑时节物候的渐变:暑云离散与凉风初起的动态对比,荷花结子的生命延续,皆成为时间流逝的具象符号。"朱颜易销歇"四句陡然转入哲理沉思,将节气更迭与人生短暂并置,凸显唐代文人特有的时空焦虑。红蓼青芜的岁岁相似,反衬出诗人"复来此"的孤独轮回感,使这首早秋诗兼具物候记录的精确性与生命观照的深刻性。

2、《处暑后风雨》

仇远〔宋代〕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仇远以戏剧性笔法呈现处暑气候特征:风雨骤然席卷残暑的激烈场景,恰是阴阳之气交战的文化隐喻。纸窗隙、纨扇闲的细节,暗示生活器具随节气更替而功能转换,体现宋人对物候的细腻感知。末句借欧阳修《秋声赋》典故,将节气体验升华为文化记忆的传承,在"炎凉顷刻变"的物理现象中,埋藏着文人对于世态人心的深刻体悟。

3、《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张嵲〔宋代〕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张嵲在山居视角下构建双重时序:尘世尚存余暑时,山中已需添衣的温差体验,凸显处暑"地气先变"的节气特质。蝉声渐弱与秋光初现的意象组合,精确对应七十二候中的"鹰乃祭鸟"物候。诗人将节气变化嵌入乱世背景,"多垒"与"息机"的对比,使自然节律成为审视人生的坐标系。这种将个人命运感怀与节气物候精密对应的写法,彰显宋诗理趣与沉郁的特质。

4、《处暑》

吕本中〔宋代〕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余凉。

一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

吕本中通过空间位移展现处暑体验的差异:北方故乡的庭户余凉与南方炎天的对比,暗合"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的民间智慧。诗中"寥寥"与"杳杳"的叠词运用,既描摹初秋时空的旷远感,又渗透着羁旅飘零的孤独。尾联笔锋突转,以粳稻丰收的想象平衡悲秋情绪,这种在节气诗中融入农耕期盼的写法,体现了宋代理学家"格物致知"的观照方式。

5、《秋日喜雨题周材新亭》

苏辙〔宋代〕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河汉秋期近,槎乘夜月低。

阳声喧野碓,寒色静村舂。

吏隐惭偷粟,商歌劳择栖。

念归诚妄语,浩荡子难迷。

苏辙将处暑农事活动诗化为天人感应的图景。"高原满一犁"的农耕画面,对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禾乃登"的处暑三候。诗中河汉低垂、野碓喧响的视听组合,构建出北宋乡村的节气风俗画。诗人以"吏隐"自嘲的身份焦虑,与"商歌择栖"的用典形成张力,最终在"念归妄语"的自我消解中,完成对处暑丰收喜悦的超越性思考,展现苏门文人特有的哲思深度。

6、《处暑后戏赋》

孙觌〔宋代〕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孙觌以禅理点化处暑体验,"新凉万金"的夸张比喻,道出暑气消退后的珍贵体感。放鹤听蛩的闲适场景,暗合《齐民要术》中处暑"天地始肃"的记载,却赋予佛家"青草印心"的悟道意味。末联将节气养生与生命哲学并置,在"仁者寿"的传统认知中注入怀疑精神,这种对节气文化进行形而上学思考的尝试,在宋代节气诗中别具一格。

7、《七夕处暑》

胤禛〔清代〕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稿成今夕会,泪洒隔年愁。

梧叶风吹乱,柴门客去留。

孤灯照机杼,独坐正悠悠。

雍正帝巧织双节相逢的特殊时空:牛女双星的天象与人间处暑的物候相互映照,使全诗笼罩着"天人感应"的神秘色彩。梧叶乱风与柴门客去的意象,既遵循《帝京景物略》处暑"梧叶飘庭"的物候记载,又暗藏宫廷政治的隐喻。孤灯机杼的描写,将织女传说与现实生活叠印,在"节气—节庆"的双重维度中,展现清代皇家诗学特有的含蓄与张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