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诗大全:10首古诗描写秋意渐浓
金风初度,梧叶先惊。当立秋的跫音掠过大地,古人以诗笔为刻刀,在时光竹简上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这十首诗词如十幅淡墨屏风,或写新凉乍起的微妙,或摹物候变迁的深邃,将夏末秋初的刹那光华凝为永恒。透过这些诗句,我们得以窥见千年文人如何以草木为琴弦,弹奏出季节更替的宇宙韵律。
1、《立秋》
刘翰〔宋代〕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此诗以"乳鸦啼散"起笔,勾勒出夏末喧嚣渐退的静谧。诗人独卧玉屏榻上,忽觉"新凉"透骨,原是立秋风至。后两句尤见匠心:秋声本无形,却借"满阶梧叶"的视觉意象具象化,而"月明中"三字更添空灵。刘翰捕捉到节气转换时最细微的感官体验——凉意先于落叶抵达,恰是立秋物候的典型特征。全诗不着"愁"字,却在梧叶与月光的交织中,透出淡淡的时序惊心。
2、《早秋曲江感怀》
白居易〔唐代〕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白乐天以简淡笔墨绘就曲江早秋图卷。"离离暑云散"五字,写尽夏云慵懒解散之态;"袅袅"形容秋风,令人想见其扶摇而上的轻盈。后两句聚焦微观:池水是最敏感的节气探测器,而"荷花半成子"的细节,暗含生命由盛转衰的哲理。诗人将立秋特有的"半"字境界——夏未全消,秋未全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过渡状态的精准把握,正是唐代节气诗的美学精髓。
3、《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白居易〔唐代〕
下马柳阴下,独吟怀旧游。
萧条早秋至,萧索故人愁。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立秋,时元稹贬谪通州。诗人选取柳阴独吟的特定场景,让立秋的"萧条"与友情的"萧索"形成双重共鸣。两个"萧"字如两片落叶,点出节气与心境的双重转凉。白诗妙在将物候变迁转化为情感密码:早秋的凉意实为思念的触媒,故人不在的惆怅,比节气的更替更为凛冽。这种以节气为情感载体的写法,开创了后世"悲秋"传统的先河。
4、《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益〔唐代〕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李益在立秋前夜揽镜自照,顿悟生命与季节的同构性。"万事销身外"的旷达,反衬出"两鬓雪"的惊心。诗人将镜中白发拟作秋霜,预言明日立秋的寒风将与之呼应。这种将人体衰老与物候变迁并置的写法,暗合《黄帝内经》"秋主收敛"的养生观。诗句看似平静,实则蕴含巨大张力:镜中影像成为时间的中介,立秋不再只是自然现象,更是生命阶段的残酷刻度。
5、《立秋》
范成大〔宋代〕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范石湖此作跳出悲秋窠臼,展现宋人达观。"三伏熏蒸"的夸张描写,反衬出立秋解脱之喜。将节气拟人为可"贺"的对象,体现万物有灵的古老观念。后两句尤见智慧:诗人意识到岁序流逝本不可逆,不如主动迎接西风。这种"贺秋"而非"悲秋"的态度,暗含庄子"安时而处顺"的哲学,也折射出宋代文人对待自然规律的理性精神。立秋在此成为生命智慧的启示录。
6、《立秋夕有怀梦得》
白居易〔唐代〕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此诗以立秋夕的器物细节切入:铺着露珠的竹席,摇动的蒲扇,皆带早秋特有的清润。后两句时空跳跃,去年别离时的夏蝉与今朝新蝉形成呼应。白居易巧妙利用蝉的生命周期(通常立秋后渐绝)暗喻友情绵长。诗中"清""轻"二字,既是体感温度的描述,更是心理重量的暗示。这种将节气物候与人际情感精密对应的写法,构成唐诗独特的时空交响。
7、《立秋后题》
杜甫〔唐代〕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杜工部以史家笔法记录立秋物候变迁。"日月不相饶"五字,道尽时间无情;"节序昨夜隔"则突显节气转换的突然性。后两句对比强烈:蝉鸣犹作垂死挣扎,秋燕已似匆匆过客。诗人以"玄蝉""秋燕"为符号,构建起立秋时节的生命寓言——前者代表夏的残余,后者象征秋的先锋。这种对生物钟的敏锐观察,使诗句超越个人感慨,成为唐代物候学的诗意注脚。
8、《立秋日》
司空曙〔唐代〕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司空文明以法度森严的五律,捕捉立秋的秩序感。"律变"二字双关,既指节气规律,又暗合音律转换。中二联对仗精工:"花酣"对"叶在","莲报谢"应"柳呈疏",将植物对节气的不同反应并置。莲花衰败与柳叶稀疏,构成立秋典型的视觉符号。诗人像严谨的博物学家,记录着物候变迁的精确时刻,而"自此初"的断言,则赋予自然变化以庄严的仪式感。
9、《立秋雨院中有作》
杜甫〔唐代〕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
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此诗展现立秋雨的磅礴气象。"大火"指心宿二星西沉,乃立秋天象特征。杜甫将自然巨象(山云、星宿)与建筑细节(华屋、梁栋)交织,构成空间张力。雨丝在屋檐梁栋间织就的"萧萧"声,被诗人直接命名为"秋"。这种通感手法,使抽象节气具象为可听的音乐。全诗气象雄浑而不失精微,体现杜诗"笼天地于形内"的典型风格,立秋在此成为宇宙运行的宏大叙事。
10、《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
徐铉〔宋代〕
一宿秋风未觉凉,晓看梧叶满庭霜。
由来节物惊心处,总在书生倦眼旁。
徐鼎臣此作展现宋诗理趣。首句反常规写法——秋风竟不凉,实为铺垫下句"梧叶满庭霜"的视觉震撼。后两句揭示文人特有的节气敏感:节物变迁最触动那些"倦眼书生",暗示知识分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