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二十四节气立秋诗句精选:古诗鉴赏与背景

二十四节气立秋诗句精选:古诗鉴赏与背景

时间:2025-09-16 08:00:02

二十四节气立秋诗句精选:古诗鉴赏与背景

立秋的凉风悄然掠过庭前梧桐,古人以诗笔捕捉这一瞬的微妙变迁。作为夏秋之交的节气,立秋在诗文中既是物候更迭的刻度,亦承载着文人悯农、感时、思乡的复杂情愫。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句,如金风玉露般澄澈,为我们揭开古人感知自然律动的诗意方式。

1、《立秋》

刘翰〔宋代〕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此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立秋之夜的静谧画卷。首句"乳鸦啼散"暗喻夏日喧嚣退场,"玉屏空"营造出空间疏朗感。诗人通过触觉的"新凉"、听觉的"秋声"、视觉的"梧叶月明",构建多维度感知体系。尤其"满阶梧叶"的意象,既符合"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物候特征,又以落叶为媒介连接天人之感。刘翰将节气转换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艺术形象,体现了宋诗"以俗为雅"的审美追求。

2、《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白居易〔唐代〕

下马柳阴下,独饮堤水边。

因逢立秋日,每忆曲江湄。

城远舟航少,年深客思偏。

故人千万里,新雁两三声。

白乐天此作将节气与怀友之情巧妙融合。立秋作为时序节点,触发诗人对挚友元稹的深切思念。"城远舟航少"与"故人千万里"形成空间张力,"新雁两三声"则赋予节气以声音标识——南飞雁阵正是立秋典型物候。诗人独饮堤岸的孤寂身影,与天地寥廓形成强烈对比,使私人情感获得普遍意义。这种以节气为情感载体的写法,开创了"节令怀人"的抒情传统,后人多有效仿。

3、《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益〔唐代〕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李益以独特视角将立秋转化为生命沉思的契机。前两句通过"镜"的意象构建双重镜像:物理之镜映照白发,时间之镜折射人生。"两鬓雪"与"秋风"的并置,形成色彩与温度的强烈碰撞——秋风的肃杀更显鬓霜的刺目。诗人截取立秋前夜这一特殊时刻,将节气更替与生命衰老同步观照,赋予时间流逝以具象质感。这种将自然节气内在化为生命体验的写法,彰显了唐诗"即景会心"的哲学深度。

4、《立秋》

范成大〔宋代〕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范成大此诗展现了宋人面对节气的达观智慧。开篇极言酷暑煎熬,"四大愁"化用佛家"四大皆空"概念,将生理不适升华为存在之思。后两句笔锋陡转,以"贺"字颠覆传统悲秋模式,体现宋代理学"观物自得"的修养境界。诗人将立秋视为炎热终结的庆典,这种反向书写方式,既符合南方立秋后仍有"秋老虎"的气候特点,也反映了宋代文人"以理化情"的思想特征。

5、《立秋夕有怀梦得》

白居易〔唐代〕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至,闲斋秋思生。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清。

此诗构建了立秋之夜的立体感官空间。从"露簟"的触觉、"蝉鸣"的听觉到"微雨"的视觉,诗人充分调动感官体验来定义节气。"荻竹清"与"蒲葵轻"的物象选择,暗合《礼记·月令》"立秋之日,盛德在金"的记载,体现唐代文人对传统月令文化的承袭。尾联"好风襟袖清"以通感手法,将节气特征转化为身体记忆,这种私人化的节气体验书写,正是白诗"浅切"风格的精妙体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