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暑的古诗:盛夏酷暑与农事劳作的诗篇
当大暑的烈焰炙烤大地,蝉鸣撕裂长空,古人以诗笔为犁,在汗珠与稻香间耕耘出永恒的诗行。这些诗篇既是苦夏的证词,亦是对土地最深的礼赞——在灼热与丰饶的交织处,藏着农耕文明最炽热的灵魂。
1、《大暑》
曾几〔宋代〕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南宋诗人曾几以简淡笔触勾勒出大暑的窒息感。"赤日""清风"的强烈对比,凸显酷暑中人对自然的微小祈求。枕籍经书、浮沉瓜李的日常,暗含文人避世之法——在静室深院中,以文化清心对抗物理炎热。末句"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尤见宋人理性:即便苦热难当,亦不可虚掷光阴。全诗无华丽辞藻,却将节气特征与士人精神凝练如茶,苦后回甘。
2、《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司马光〔宋代〕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司马光此诗展现大暑夜的矛盾张力。老柳蝉噪与萤火流动的视听交织,构成盛夏典型意象。"苦暑"与"惊秋"的时空错位,暗喻政治生涯的焦灼感。颈联"濯寒水""梳白头"的自我消暑举动,透出暮年者的孤寂。尾联陡然转折,揭露士大夫即便夜半仍须整装待诏的生存状态。全诗将节气体验升华为生命隐喻,蟋蟀鸣秋的细节更添光阴迫促之思,体现宋诗"以理节情"的特质。
3、《大暑留召伯埭》
尤袤〔宋代〕
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
平生山林下,散发颇箕踞。
一官走王事,三伏在道途。
我非褦襶儿,亦尔困驰骛。
居然恋俎豆,安得免羁馽。
区区竟何营,汩汩此飘寓。
尤袤以宦游者的视角,记录大暑行役之苦。开篇拟人化的"清风""烈日",赋予自然任性的人格。对比"山林散发"的逍遥与"三伏道途"的狼狈,揭示仕隐矛盾。"褦襶儿"典故的运用,自嘲如衣衫褴褛的愚人般奔波。末句"汩汩此飘寓"以水流声喻人生漂泊,将节气体验扩展为存在困境的思考。全诗语言质朴近白,却因真实而动人,宋代文人羁旅诗的典型气象跃然纸上。
4、《夏日闲居》
张耒〔宋代〕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张耒笔下的大暑别具清趣。诗人以显微镜般的观察力,捕捉燕雀、蝴蝶、蜘蛛等小生物的暑日动态,构建出鲜活的生命图景。"晒粉""添丝"等动词精妙绝伦,将炎夏写得灵动非常。后联转入月影溪声的静谧,最终归结于渔樵之志。全诗未直言酷热,却通过阴凉处的闲适反衬节气特征,体现宋人"以闲适写艰辛"的审美取向,堪称夏日田园诗的典范。
5、《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黄庭坚〔宋代〕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黄庭坚将大暑的听觉体验推向艺术极致。开篇以"蕲竹"(名笛材料)喻笛声如潜龙低吟,旋即用"玉人月明"的意象将现实演奏仙化。后两句突发奇想:盼笛声能洗尽暑热,化作凉风扫秋空。诗人通过通感手法,使音乐获得降温的魔力,突破物理现实的限制。这种超验想象,既源于对酷暑的极端厌恶,更展现艺术家以精神超越现实困顿的企图,堪称节气诗中的"清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