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分的古诗:昼夜均等的诗意表达
当秋分的凉风掠过庭前丹桂,古人以笔墨丈量阴阳平衡的瞬间。这一日昼夜平分,寒暑相持,诗人们或感物候变迁,或思人生际遇,将天地节律凝练成永恒的诗行。那些吟咏秋分的篇章,既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国文人宇宙观的微缩呈现。
1、《秋分日忆用济》
紫静仪〔清代〕
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
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清代女诗人紫静仪以简淡笔墨勾勒秋分日的羁旅之思。首联"遇节思吾子"直抒胸臆,将节气与亲情绾结;"燕将明日去"暗合秋分三候中"玄鸟归"的物候特征,燕子南飞与节气变迁形成双重时间刻度。诗人以"逆旅空弹铗"的冯谖典故自况,在昼夜平分的时刻,生命漂泊的失衡感愈发强烈。末句"雪纷纷"的意象跨越时空,将秋分后的寒冷预期提前注入诗境,体现时间感知的绵延性。
2、《秋分后顿凄冷有感》
陆游〔宋代〕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
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
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
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
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
放翁此诗捕捉秋分后气温骤降的细微体验。开篇"木落不待黄"打破常理,暗示气候异常,与今人所谓"极端天气"遥相呼应。蟋蟀由庭院登堂入室的位移,具象化展现寒气侵袭的路径。诗人将生命暮年与岁暮并置,"老当逝"与"小彷徉"的矛盾心理,恰如秋分后阴阳博弈的天地气象。末联"耄矣狂未除"的自我解嘲,与"饮酒读古书"的雅致形成张力,在昼夜均等的节气里,呈现精神世界的复杂光谱。
3、《秋分日作》
永瑆〔清代〕
乔木众绿退,寥天云霭收。
展书遗烦暑,妙画藏清秋。
西风吹细雨,北牖送新愁。
端居得萧爽,焉用逍遥游。
成亲王永瑆以皇室视角书写秋分雅趣。诗中色彩对比鲜明,"众绿退"与"清秋"构成视觉转场,符合秋分"三候"中"雷始收声"的物候特征。"展书""妙画"的文人日常,与"细雨""新愁"的朦胧意境相融,展现节气变迁中的审美体验。结句"端居得萧爽"道出秋分特有的平衡之美,不同于其他节气的极端感受,恰似《黄帝内经》"使志安宁"的养生智慧,在天地阴阳平衡中寻找精神安定。
4、《夜喜贺兰三见访》
贾岛〔唐代〕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此夜情无限,东垣曙色分。
贾岛此诗独特记录秋分前夕的夜访。首联"漏钟夜浅"的计时意象与"欲秋分"的节气预告并置,展现唐人精细的时间意识。"泉聒栖松鹤"以声写静,暗合秋分"雷始收声"的物候变化;"风除翳月云"则暗示秋高气爽的气候特征。诗中"踏苔""枕石"的野逸之趣,与"论文"的雅事相得益彰,在昼夜时长临界点上,创造出世俗时间与精神永恒交融的意境。
5、《秋分前三日偶成》
释文珦〔宋代〕
秋光几一半,在候已无雷。
颢气凝为露,嘉禾秀出胎。
燕衔余暑去,虫唤嫩寒来。
泡影非能久,流光又苦催。
诗僧释文珦以禅眼观照秋分物候。"无雷"直引《礼记·月令》秋分"雷乃收声"的记载,展现宗教与农耕知识的融合。"颢气凝露"既写自然现象,又暗喻佛法真谛;"嘉禾秀胎"则将农作物生长周期神圣化。末联"泡影""流光"的佛教意象,赋予节气更深的哲学维度——在昼夜平分的时刻,万物皆显无常本质。这种将自然节律与宗教哲思互鉴的写法,构成宋代僧诗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