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气诗:8首唐宋名篇描写秋色平分
当秋分的凉风掠过庭前老桂,天地间便悄然展开一幅金粟浮动的画卷。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日古人以诗笔丈量光阴的砝码,将澄澈的月光、零落的桐叶、南飞的雁阵,统统纳入平分的秋色里。八首唐宋诗词如八面菱花镜,映照出千年不变的节气风骨与诗人襟怀。
1、《夜喜贺兰三见访》
贾岛〔唐代〕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贾岛此诗以钟漏未深点明秋分前夕的静谧,更以"泉聒栖鹤""风除翳云"的动势反衬山居清寂。诗中"时节欲秋分"五字,恰似在时间的琴弦上轻按,让整个中唐的秋意在此处凝结。那踏苔枕石的文人雅集,实则是以身体丈量天地节律的仪式,松鹤与明月构成的意象群,暗合秋分阴阳平衡的哲学内核。苦吟诗人特有的瘦硬笔法,在此化作疏朗的星空线条。
2、《晚晴》
杜甫〔唐代〕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杜甫在夔州写的这幅秋分图卷,以光色变幻著称。"返照斜初彻"与"竹露夕微微"首尾呼应,将黄昏的光线析出七种层次。江虹饮水的奇特意象,既暗合秋分雷始收声的自然现象,又隐喻诗人吞吐天地的气魄。凫雁高飞与熊罴自肥的对照,恰是秋分物候的精准捕捉——阳禽南徙而阴兽蓄脂。末句竹露沾衣的凉意,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触到那个长江畔的秋分之夜。
3、《秋分日忆用济》
紫静仪〔清代〕
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清代女诗人以母亲视角写就的秋分怀人诗,在"燕去秋分"的物候转换中注入深沉牵挂。"逆旅空弹铗"用冯谖典故,将游子窘况与秋分的肃杀之气交融。诗中时间意识尤为强烈,明日之燕、此时之秋、将来之雪构成三重时间维度,而"归帆宜早挂"的催促,恰似秋分昼夜均等带来的时间焦虑。女性特有的细腻感知,让节气诗多了几分灶台边的烟火温情。
4、《秋分后顿凄冷有感》
陆游〔宋代〕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
放翁此诗捕捉秋分后气温骤降的瞬间体验,"蟋蟀近床"的细节颠覆《诗经·七月》的物候记录,凸显气候异常带来的生命焦虑。诗人将个体衰老与草木早凋并置,又在酒与书中寻得抗衡时间的力量。全诗以"耄矣狂未除"作结,让秋分的肃杀之气与陆游特有的狂放精神相碰撞,形成宋诗特有的理趣张力。那些未黄先落的树叶,恰似诗人被北风吹散的壮志。
5、《秋分》
郑板桥〔清代〕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板桥道人笔下的秋分,是文人雅集的绝佳注脚。"琴书换日"的闲适与"夜凉如水"的清醒交织,构成扬州画派特有的风雅格调。诗中"露白葭苍"化用《诗经》典故,却以水墨写意笔法出之;"雁字排空"的视觉意象,暗含书画同源的创作理念。那盏"独自倾"的茶汤里,沉淀着文人对待节气的独特方式——不在农事中感知自然,而在笔墨间参悟造化。
6、《秋分日同友人山行》
钱起〔唐代〕
羁愁暂摆作山行,秋日平分气转清。溪影照人风已冷,稻花随水雨新晴。野僧采药归来晚,田叟开门月色明。赖有故人同此兴,今宵端不负平生。
大历才子在山行中捕捉的秋分,充满动态平衡之美。"秋日平分"与"气转清"形成因果链,溪中倒影与水上稻花构成虚实相生。诗中野僧与田叟的出场,将方外与世俗的两种生命状态并置月下,而"故人同兴"的结句,恰似秋分昼夜均等的镜像——人情与天时的完美平衡。钱起特有的清空笔调,让全诗如浸在泠泠泉水中,透出中唐山水诗特有的澄澈。
7、《秋分前二日月下作》
陶渊明〔东晋〕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虽非唐宋之作,靖节先生这首秋分前诗却为后世树立典范。诗中"露凝天高"的纯净意象,成为秋分诗词的永恒母题。芳菊与青松构成的色彩对照,暗含阴阳互济的节气本质。诗人以"贞秀姿"自况,将人格理想投射到经霜植物,开创了"物我合一"的节气书写范式。那杯悬而未饮的酒中,沉淀着魏晋名士对天地节律的哲学思辨。
8、《秋分后十日得雨》
王恽〔元代〕
秋分雷自合收声,白露明朝更震霆。怪得骄阳回避久,阴阳时节互争能。
元代文豪笔下的秋分气象,充满天人感应的神秘色彩。首句直引《礼记·月令》"雷始收声"的记载,次句却写反常雷雨,形成戏剧性反差。诗中"阴阳争能"的拟人化描写,将节气物候提升为宇宙力量的角力。这种以反常现象诠释节气本质的手法,折射出元代文人特有的宇宙观——在农耕文明的秩序中,始终为不可知的力量保留位置。那迟迟不退的骄阳,恰似诗人不肯屈服的精神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