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二十四节气诗词100首:最全古诗赏析合集

二十四节气诗词100首:最全古诗赏析合集

时间:2025-09-18 15:35:01

二十四节气诗词100首:最全古诗赏析合集

二十四节气的韵律漫过千年诗卷,每一缕风露都化作笔尖的墨痕。从立春的嫩芽到冬至的残雪,诗人以草木为笺、星月为印,将农耕文明的密码藏进平仄之间。这百首诗词如百颗明珠,串联起天地人情的诗意长链。

1、《立春》

杜甫〔唐代〕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此诗作于杜甫漂泊夔州之际,立春时节的高门白玉盘与巫峡寒江形成强烈对比。春盘中的生菜、青梅暗合《岁时记》中"立春食生菜"的古俗,而"青丝"谐音"情思",将节令食物转化为羁旅愁绪的载体。诗人以"杜陵远客"自况,在节气更迭中凸显人生飘零之感,末句"呼儿觅纸"的急迫,正是唐代文人以节气为媒介抒发家国情怀的典型笔法。

2、《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七绝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清明特有的湿冷与寂寥。"雨纷纷"三字既是自然景象,又暗喻愁绪的绵密,与寒食禁火形成的心理阴霾相呼应。诗中"行人"的意象极具张力,既指扫墓者,又隐喻人生过客的身份焦虑。牧童所指的杏花村,实为诗人虚构的精神栖息地——杏花在唐宋时期是清明标志性花卉,其短暂花期恰似生命无常的注脚。全诗以口语化问答收束,举重若轻地完成对生死命题的诗意超越。

3、《小满》

欧阳修〔宋代〕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欧阳修此作捕捉了小满节气"物致于此小得盈满"的特质。前两句以视听通感构建夏夜图景:莺啼的流动感与月光的凝固感形成微妙平衡。后两句转向农事观察,"垄头麦"的意象直接呼应《月令》"小满者,物长于此"的记载,而"笑落红"的拟人手法尤为精妙——既描绘麦浪摇动的形态,又暗含对春花凋零的豁达态度。全诗体现宋诗理趣,在二十八字中完成对生命盛衰轮回的哲学观照。

4、《立秋》

刘言史〔唐代〕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这首五绝宛如一幅微型节气册页。"流火"出自《诗经·七月》,特指心宿西移的立秋天象,诗人却以"戒"字赋予其人性化警觉。商飙(秋风)的"惊"字与木叶的"动"字形成连锁反应,精确传递出夏秋交替时自然界细微的震颤感。末句"收夏色"与"动秋声"的对仗,既符合《淮南子》"立秋而万物敛"的记载,又通过色彩与声音的转捩,完成从视觉到听觉的通感转换,体现唐代宫廷诗人对物候的精微把握。

5、《大寒》

陆游〔宋代〕

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

可怜切云冠,局此容膝室。

陆游在生命最后阶段创作的这首小诗,将节气特征与生命境遇完美叠合。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终点,其"寒气逆极"的特质被"雪未消"具体化,而"闭户"既是应对严寒的物理动作,又象征诗人被迫退出政治舞台的精神困境。"切云冠"(高冠)与"容膝室"的强烈对比,暗用《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土事毋作"的典故,将节气禁忌转化为对人生局限的喟叹。全诗以近乎白描的笔法,在平实语言中灌注沉郁顿挫的生命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