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咏风诗句:描写春风秋风的古诗精选
当风穿过节气的帘栊,或携桃李芬芳,或卷梧叶萧萧,古人的笔墨便在这流转中捕捉了天地呼吸的韵律。从《诗经》的"习习谷风"到唐诗的"长风万里",风始终是诗人与自然对话的密语。这些咏风之作,既是节气物候的生动记录,更承载着千年文心对时序变迁的微妙感应。
1、《咏柳》
贺知章〔唐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咏物诗将春风具象化为巧匠手中的剪刀,以"裁"字点醒惊蛰前后草木萌动的生机。诗人选取柳树这一典型意象,碧玉喻其色泽,丝绦状其形态,而"二月"直指仲春时令。贺知章以工笔画般的笔触,将无形的风转化为可视的艺术形象,既符合节气物候特征,又暗含造化之功的哲学思考。盛唐诗人特有的明快与精巧,在此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秋风引》
刘禹锡〔唐代〕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此诗作于诗人贬谪朗州期间,正值白露节气鸿雁南飞之时。开篇设问破空而来,"萧萧"叠音摹写秋声,"送雁群"暗合节气物候特征。后两句聚焦微观场景,以"孤客"的敏感听觉呼应秋风的肃杀之气。刘禹锡将个人际遇融入节令观察,使自然界的秋风成为羁旅之思的载体。中唐诗人擅长的以景写情手法,在此展现为秋风与孤客的相互映照,构成浑然的意境单元。
3、《绝句》
杜甫〔唐代〕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五绝描绘春分时节的明丽景象,四句皆用主谓结构平行铺排,形成春日交响曲。"春风"句以通感手法表现视觉与嗅觉的交融,"泥融"句则通过燕子筑巢的细节展现节气特征。杜甫将盛唐山水诗的阔大与田园诗的细腻相结合,在方寸之间浓缩了春风的温柔力量。诗中"迟日"暗示昼夜平分的春分特点,"泥融"对应惊蛰后地气上升的物候现象,堪称节气诗的典范之作。
4、《始闻秋风》
刘禹锡〔唐代〕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此诗以拟人手法写秋风,将季节轮回表现为故人重逢。黄菊与玄蝉分别是寒露和白露的典型物候,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的转换,巧妙点明秋风来临的节气背景。颈联"五夜飕飗"四字,既拟秋声又状秋气,与尾联的容颜变化形成时空对照。刘禹锡突破单纯写景的局限,在秋风意象中注入深沉的人生感慨,展现出中唐哲理诗的特质。节气变迁在此成为生命沉思的契机。
5、《春风》
白居易〔唐代〕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此诗以递进式结构展现立春后花信风的传播轨迹。前两句写皇家园林的梅杏争艳,后两句转写乡野的荠花榆荚,暗含"春风不择地"的平等思想。白居易将节候特征与民生关怀相结合,"次第开"三字精准把握物候差异,"亦道"的拟人手法赋予春风人格化特征。这种平易中见深意的表达,既反映诗人关注现实的创作主张,又暗合二十四节气"天人相应"的古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