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原文详细翻译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告子上》中的经典篇章,通过鱼与熊掌的比喻,阐述儒家"舍生取义"的道德选择观。文章以严密逻辑和生动比喻,展现了孟子对人性本善的哲学思考。
原文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所珍爱的,道义也是我所珍爱的。
如果两样不能同时保全,就牺牲生命而选择道义。
注释
"欲":想要,追求。体现人的本能需求。
"得兼":同时获得。揭示现实选择的矛盾性。
"舍":舍弃。展现决断的主动性。
比喻结构:由具体物欲(鱼与熊掌)上升到精神抉择(生与义)。
排比句式:"...我所欲也"重复使用,增强论证气势。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孟子周游列国宣扬仁义学说。当时诸侯争霸,士人面临仕途与操守的抉择。此文正是孟子对"士"这一群体提出的道德要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层递式论证,由浅入深展开说理。
2. 语言艺术:善用日常事物作比,化抽象为具体。
3. 思想内核:确立"义"高于生命的价值序列。
4. 论证方法:通过排除法强化结论的必然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的选择智慧体现在其严密的逻辑推演中。文章开篇以饮食选择为喻,建立"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共识。继而将这一原则引入道德领域,通过类比论证使"舍生取义"的结论显得自然而然。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说理方式,既符合认知规律,又增强了说服力。
范文二
文本中的价值冲突具有永恒意义。孟子将生命与道义置于天平两端,不是要否定生命的珍贵,而是强调在特定情境下精神价值的优先性。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品格,塑造了"杀身成仁"的道德勇气。文中"不可得兼"的设定,凸显了现实处境的严峻性。
关于《鱼我所欲也》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欲(yù)、兼(jiān)、舍(shě)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告子上》,体现性善论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层递
思想主旨:阐述儒家生死观与价值选择
历史影响:成为后世"重义轻利"思想的经典表述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欲:__________
(2)兼:__________
答案:
(1)想要
(2)同时拥有
二、主旨理解
题目:孟子通过鱼与熊掌的比喻要说明什么道理?
答案:说明面临重要选择时,应该选取更有价值的事物,为后文"舍生取义"作铺垫。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二者不可得兼"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设置选择的前提条件,强调抉择的必要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答案示例:在当代社会,"舍生取义"可以理解为在利益与原则冲突时坚守道德底线,如拒绝商业贿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