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春江花月夜古诗原文

春江花月夜古诗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春江花月夜古诗原文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以江月为线索描绘春夜美景,抒发生命哲思与离愁别绪,被誉为“孤篇盖全唐”。本文包含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助读者领悟诗中的艺术境界与人文情怀。

原文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与大海连成一片,明月随潮水升起。

波光荡漾绵延万里,哪一处春江不被月光照亮?

江水曲折绕过芳草地,月光洒在花林如雪珠闪烁。

空中流霜悄然无痕,沙洲白沙与月光融为一体。

江天澄澈无尘,唯有一轮孤月高悬。

江边谁最早望见这明月?明月又在何时初照人间?

人生世代更迭无穷,江月却年年相似。

不知明月在等待谁,只见长江奔流不息。

白云飘逝远去,青枫浦上愁绪难消。

今夜谁家游子漂泊?何处思妇独倚高楼?

月光在楼阁徘徊,映照离人的梳妆台。

帘幕卷不走月光,捣衣石上拂去又来。

彼此相望却不得音信,愿随月光流照远方的人。

鸿雁难传书信,鱼龙在水中激起波纹。

昨夜梦见潭边落花,可惜春已将尽人未归。

江水带走了春天,潭上残月西沉。

斜月隐入海雾,碣石与潇湘相隔万里。

不知几人能乘月归乡,唯有落月余情摇荡江树。

注释

滟滟(yàn yàn):水波闪烁貌。

芳甸(diàn):开满花草的郊野。

霰(xiàn):雪珠,此处形容月光下的花林。

青枫浦:泛指离别之地,典出《楚辞·招魂》。

捣衣砧(zhēn):捶洗衣物的石板,暗喻思妇的孤寂。

碣石潇湘:碣石山(北方)与潇湘水(南方),象征天各一方。

创作背景

张若虚生平记载极少,此诗约作于初唐至盛唐过渡期。当时诗坛崇尚华丽辞藻,此诗却以自然意象与哲理思考独树一帜。诗人借江月永恒反衬人生短暂,融合游子思妇的离愁,展现盛唐前夕文人对生命与时空的探索。

作品解析

1. 结构: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韵,分为景物描写、哲理思索、离愁抒写三层,章法严谨。

2. 语言:善用叠词(“滟滟”“皎皎”)增强音律美,比喻新颖(“月照花林皆似霰”)。

3. 思想:提出“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宇宙之问,将个体情感升华为人类共同的生存体验。

4. 艺术特色:以月光统摄全篇,虚实相生,画面空灵而情感深沉。

鉴赏范文

范文一:月光的时空穿越者

张若虚笔下的月光是穿越时空的媒介。从“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宏阔起笔,到“落月摇情满江树”的余韵,月光串联起自然、历史与人性。诗人以“孤月轮”的恒定对比“人生代代”的变迁,赋予江月既冷漠又温情的双重性格——它照彻古今,却也为离人传递相思。这种矛盾统一,正是唐诗由六朝咏物转向人文关怀的关键。

范文二:离愁的物化表达

诗中离愁被具象为可触可感的物质。“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二句,通过月光“拂还来”的固执,隐喻思念的无法排遣。捣衣声在唐代本是闺怨诗的固定意象,此处却与月光结合,创造出视觉与听觉交融的新意境。思妇的愁绪不再直白倾诉,而是通过月光与物体的互动自然流露,体现盛唐诗歌“含蓄中见深刻”的美学追求。

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滟滟(yàn)、芳甸(diàn)、霰(xiàn)、捣衣砧(zhēn)、碣石(jié shí)。

文学常识:张若虚为“吴中四士”之一,此诗属七言歌行体。

意象解析:江月(永恒)、流水(时间)、扁舟(漂泊)、落花(青春易逝)。

意境特点:清丽空灵中蕴含壮阔,哲理与抒情浑然一体。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滟滟:__________

(2)青枫浦:__________

答案:

(1)水波闪烁的样子

(2)泛指离别之地

二、主旨理解

题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答案:揭示人类世代更替与自然永恒的对比,体现对生命短暂的慨叹和对宇宙恒常的思考。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艺术手法。

答案:通过拟人化描写,将月光拟作挥之不去的愁思,化抽象情感为具体形象,增强感染力。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春江花月夜》与李白《把酒问月》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