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注释
引导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简练笔墨记录月夜访友的闲适心境,展现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情趣。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苏轼笔下的月色之美与人生感悟。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解开衣服准备睡觉,月光照进门户,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便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睡,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苏轼贬官黄州期间。
藻荇(zǎo xìng):水草名,此处比喻月光下的竹柏投影。
闲人:清闲之人,暗含被贬后政治失意的自我解嘲。
"积水空明":以水喻月光的透明感,开创"月光如水"的经典意象。
"但少闲人":转折句,将写景升华为人生哲思,体现苏轼的旷达胸襟。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本文作于贬官第四年,承天寺位于黄州城南,张怀民同期贬官至此。政治挫折使苏轼转向自然寻求慰藉,此篇与《赤壁赋》同为黄州时期代表作。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按时间顺序展开,从"欲睡"到"起行",最后"悟理",形成完整的叙事闭环。
2. 语言艺术:85字中连用"户""庭""水""月"等空间意象,构建出立体画面感。
3. 思想内涵:表面写闲情雅致,实则暗含"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生命自觉。
4. 表现手法:通感修辞将视觉(月光)转化为触觉(积水),开创月夜描写新范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苏轼以科学家般的精确观察捕捉月光特质。"积水空明"的比喻突破前人"月如霜""月似雪"的套路,用液态质感表现月光的流动感。竹柏投影的误认过程,生动还原人类视觉认知规律。这种对自然现象的忠实记录,体现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思维特点,也使文本兼具文学美感与科学真实。
范文二
"闲人"的自称堪称全文文眼。北宋官员贬谪制度造就特殊文化现象:政治边缘人反而获得审美自由。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的身影,实为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隐喻。结尾的反问句式,既是对世俗价值的温和质疑,也宣告着一种超越政治荣辱的生命态度——真正的清明不在庙堂,而在心灵的月色中。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藻荇(zǎo xìng)、空明、但(只是)、耳(罢了)
文学常识:苏轼"黄州三咏"之一,宋代小品文代表作
艺术手法:比喻(月光如水)、错觉描写(藻荇实为树影)、卒章显志
核心意象:月光象征澄明心境,竹柏代表文人品格
思想主旨:展现逆境中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超越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相与:__________
(2)盖:__________
答案:
(1)共同,一起
(2)原来是
解析:文言副词常有多义性,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既包含被贬的淡淡苦闷,又流露超然物外的自得,体现苏轼"苦中作乐"的生活智慧。
解析:要抓住"闲人"的双重含义——表面是清闲之人,实则有精神超越之意。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的妙处。
答案:将静态月光动态化,通过视觉错觉营造梦幻意境。"空明"一词既写月光通透,又暗喻心境澄澈。
解析:比喻的独创性与情感投射是得分关键。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文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写景差异。
答案:苏轼写景明朗开阔,体现达观心态;柳宗元描写幽深冷寂,反映孤愤情绪。同是贬官文学,呈现不同精神向度。
解析:要联系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