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三峡原文译文赏析

三峡原文译文赏析

时间:2025-11-24 18:33:37

三峡原文译文赏析

本文围绕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三峡》选段展开,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维度解析,展现长江三峡的雄奇险秀与古代游记文学的写实魅力。

原文

三峡(节选)

〔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相连,几乎没有中断之处。

层叠的山峰遮蔽了天空和阳光,若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

偶尔皇帝诏令急需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能到达江陵,其间一千二百里路程,即使骑快马驾疾风也不及这般迅速。

注释

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几乎没有空缺之处。

曦月:曦(xī),日光。此处指代日月。

夏水襄陵:襄(xiāng),漫上。夏季洪水漫过山丘。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航运完全阻断。

艺术表现:通过空间压迫感(隐天蔽日)与时间对比(朝发暮至),形成强烈的张力美学。

创作背景

郦道元任北魏御史中尉期间,综合实地考察与古籍记载完成《水经注》。虽未亲至南方,但凭借对前人文献的精研,以学者视角重构三峡奇观,体现南北朝时期地理学的实证精神。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先写山势之险,后记水势之急,空间转换自然,形成山水交响的立体画卷。

2. 语言艺术:善用紧缩句式("自非亭午夜分")与夸张修辞("千二百里"),强化视觉冲击。

3. 思想内核:超越单纯景物描写,通过航运阻绝与王命急宣的矛盾,暗喻人与自然的关系。

4. 历史价值:保存了南朝盛弘之《荆州记》等佚文,具有重要的文献辑佚意义。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呈现出双重性格:既是永恒的自然奇观,又是动态的人文通道。"重岩叠嶂"四字以斧劈皴般的笔法勾勒出三峡的骨骼,而"朝发白帝"的急流场景则赋予这幅山水以血脉。作者刻意将静态的地理描述与动态的航运记载并置,在空间凝固感与时间流逝感的碰撞中,展现古代中国对险峻山川的敬畏与征服。

范文二

这段文字最耐人寻味处在于其"缺席的在场"。作为北方士人,郦道元通过转述南方地理文献完成书写,这种"隔空写景"反而成就了特殊的审美距离。文中"自非亭午夜分"的限定视角,恰似作者与三峡的心理距离——既要深入细节描摹,又始终保持学者的客观姿态。这种张力使文本超越普通游记,成为中国古代地理文学的典范。

关于《三峡》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阙(quē)处、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文学常识:郦道元为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是现存最完整的中古地理著作

艺术手法:夸张对比(千二百里/朝发暮至)、空间叙事(由山及水)

核心意象:连山蔽日象征自然伟力,急流御风体现人类意志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略无阙处:__________

(2)沿溯阻绝:__________

答案:

(1)通"缺",空缺

(2)逆流而上

解析:需结合水道航行特点理解词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了什么?

答案:通过超越常识的速度描写,强调夏季三峡水流的迅疾,侧面反映古代交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解析:夸张手法与参照物对比是理解关键。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郦道元《三峡》与李白《早发白帝城》的视角差异。

答案:郦文采用全知视角的客观记录,李诗选用个人视角的主观抒情;前者重地理特征概括,后者重瞬间体验捕捉。

解析:注意学者写作与诗人创作的本质区别。

相关文章: